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考虑混凝土耦合损伤效应的钢筋销栓作用承载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3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2 研究尺度的拓展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8页
        1.3.1 销栓作用的破坏模式第12-13页
        1.3.2 剪力作用下销栓作用承载性能的预测方法第13-15页
        1.3.3 复合受力状态下销栓作用承载性能的预测方法第15-19页
        1.3.4 钢筋-混凝土界面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5 混凝土的损伤效应第22-25页
        1.3.6 销栓作用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第25-28页
    1.4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第28页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8-31页
第2章 销栓作用承载性能的静力试验研究第31-49页
    2.1 概述第31页
    2.2 试验方案比选第31-32页
    2.3 试验方案设计第32-38页
        2.3.1 试验的研究参数第32-33页
        2.3.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33-34页
        2.3.3 试件设计第34-36页
        2.3.4 试验加载方案第36-38页
    2.4 试验结果分析第38-47页
        2.4.1 破坏模式1的典型破坏特征第38-40页
        2.4.2 钢筋直径的影响第40-42页
        2.4.3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第42-43页
        2.4.4 预加轴向力的影响第43-45页
        2.4.5 破坏模式2的典型破坏特征第45-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3章 考虑混凝土耦合损伤效应的钢筋-混凝土界面模型第49-82页
    3.1 概述第49页
    3.2 钢筋-混凝土界面模型的开发第49-66页
        3.2.1 钢筋和混凝土三维相对运动的分解第49-50页
        3.2.2 界面法向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第50-52页
        3.2.3 界面环向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第52-53页
        3.2.4 钢筋轴向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第53-56页
        3.2.5 混凝土的耦合损伤效应第56-58页
        3.2.6 界面模型的三维应力场与计算流程第58-60页
        3.2.7 损伤指数的率定及其物理意义第60-66页
    3.3 钢筋-混凝土界面模型的验证第66-81页
        3.3.1 直接剪切试验模拟(初始轴向力工况)第66-68页
        3.3.2 直接剪切试验模拟(不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工况)第68-70页
        3.3.3 埋入钢筋承载性能试验模拟第70-73页
        3.3.4 界面剪切试验模拟第73-76页
        3.3.5 新老混凝土粘结面剪切试验模拟第76-78页
        3.3.6 循环加载试验模拟第78-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销栓作用承载性能计算模型的修正第82-97页
    4.1 概述第82页
    4.2 销栓作用承载性能的常用计算模型第82-85页
    4.3 基于损伤因子的计算模型修正第85-90页
        4.3.1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常用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第85-88页
        4.3.2 利用有限元模拟结果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第88-90页
    4.4 基于保护层影响因子的计算模型修正第90-93页
    4.5 修正方法的验证第93-95页
    4.6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5章 销栓作用疲劳承载性能研究第97-118页
    5.1 概述第97页
    5.2 销栓作用承载性能的疲劳试验研究第97-106页
        5.2.1 试验方案设计第97-100页
        5.2.2 试验结果分析第100-106页
    5.3 考虑疲劳损伤的钢筋-混凝土界面模型的开发第106-108页
    5.4 考虑疲劳损伤的钢筋-混凝土界面模型的验证第108-116页
        5.4.1 钢筋混凝土疲劳性能有限元分析框架第108-110页
        5.4.2 销栓作用疲劳加载试验的模拟第110-116页
    5.5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118-119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9-120页
    6.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附录 不同钢筋直径和保护层厚度的算例结果(表 5.5)第131-14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玻尔兹曼方程模拟鱼等水生动物游动数学模型及工程应用
下一篇: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