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0-22页
        1.2.1 流域中的氮素来源第10-13页
        1.2.2 氮素迁移转化过程第13-16页
        1.2.3 入河氮素负荷的估算第16-18页
        1.2.4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第18-21页
        1.2.5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流域中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第24-46页
    2.1 流域中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及计算方法第24-27页
        2.1.1 大气氮沉降量第24-25页
        2.1.2 氮肥施用量第25页
        2.1.3 作物固氮量第25页
        2.1.4 食品 /饲料氮净输入量第25-27页
        2.1.5 水产养殖氮输入量第27页
    2.2 新安江流域上游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与分布特征第27-34页
        2.2.1 新安江流域上游的概况第27-28页
        2.2.2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的计算第28-29页
        2.2.3 人类活动氮输入量的时空分布第29-32页
        2.2.4 土地利用对氮输入的影响第32-34页
    2.3 长江流域上游人类活动净氮输入与分布特征第34-45页
        2.3.1 长江流域上游的概况第34-35页
        2.3.2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的计算第35-36页
        2.3.3 人类活动氮输入量的时空分布第36-38页
        2.3.4 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氮输入量的影响第38-42页
        2.3.5 城市化对氮输入量的影响第42-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分布式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46-87页
    3.1 模型简介第46-56页
        3.1.1 GBNP模型原理第46-51页
        3.1.2 SWAT模型原理第51-55页
        3.1.3 GBNP和SWAT模型原理的比较第55-56页
    3.2 新安江流域上游的模型构建与验证第56-74页
        3.2.1 基础数据第56-58页
        3.2.2 GBNP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58-64页
        3.2.3 SWAT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64-69页
        3.2.4 GBNP和SWAT模型模拟结果的比较第69-74页
    3.3 长江流域上游的模型构建与验证第74-85页
        3.3.1 基础数据第74-79页
        3.3.2 GBNP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79-85页
    3.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4章 新安江上游入河氮素分布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第87-102页
    4.1 入河氮素负荷分析第87-93页
        4.1.1 入河氮素负荷的时间变化特征第87-89页
        4.1.2 入河氮素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第89-92页
        4.1.3 氮素入河系数第92-93页
    4.2 河道氮素浓度的变化第93-98页
        4.2.1 河道氮素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第93-95页
        4.2.2 河道氮素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第95-97页
        4.2.3 氮素在区域河道中的滞留规律分析第97-98页
    4.3 流域河网系统中的氮素滞留及其影响因素第98-101页
        4.3.1 河网系统中的氮素滞留分析第98-99页
        4.3.2 各环境要素对河道内氮素滞留的影响第99-100页
        4.3.3 氮素输入量对河道氮素滞留的影响第100-101页
    4.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5章 长江上游入河氮素分布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第102-124页
    5.1 长江上游的入河氮素负荷分析第102-110页
        5.1.1 入河氮素负荷的时间变化特征第102-103页
        5.1.2 入河氮素负荷的空间变化特征第103-106页
        5.1.3 主要支流的氮素入河系数第106-110页
    5.2 河道氮素浓度的变化第110-118页
        5.2.1 河道氮素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第110-112页
        5.2.2 河道氮素浓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第112-114页
        5.2.3 流域河网系统与主要支流中的氮素滞留分析第114-118页
    5.3 人类活动对氮素负荷和河道水质的影响分析第118-123页
        5.3.1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的氮素负荷及河道水质第118-121页
        5.3.2 不同农田施肥情景下的氮素负荷及河道水质第121-123页
    5.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124-128页
    6.1 主要成果第124-126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26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混凝土耦合损伤效应的钢筋销栓作用承载性能研究
下一篇:我国典型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UPOPs催化降解中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