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微晶玻璃概述 | 第11-18页 |
1.1.1 微晶玻璃的定义及特性 | 第11页 |
1.1.2 微晶玻璃的发展历程 | 第11页 |
1.1.3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1.1.4 稀土掺杂透明氟氧化物微晶玻璃的研究发展状况 | 第12-18页 |
1.2 稀土离子掺杂光致发光理论 | 第18-25页 |
1.2.1 稀土离子电子结构特征和光谱特性 | 第18-19页 |
1.2.2 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 | 第19-22页 |
1.2.3 下转换发光 | 第22-24页 |
1.2.4 上转换发光 | 第24-25页 |
1.3 课题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3.1 强磁场对稀土离子发光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3.2 上转换发光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4 本研究工作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1.4.1 本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27-28页 |
1.4.2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9-35页 |
2.1 样品的制备 | 第29-30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2.1.3 样品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 样品检测与性能表征 | 第30-35页 |
2.2.1 差热分析(DTA,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 第30页 |
2.2.2 X射线衍射(XRD,X-Ray Diffracfion) | 第30-31页 |
2.2.3 荧光光谱(PL,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 第31页 |
2.2.4 吸收光谱(Transmission/Absorption Spectra) | 第31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第31-32页 |
2.2.6 基于脉冲强磁场的磁光实验系统 | 第32页 |
2.2.7 磁化曲线测试系统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强磁场对Eu~(3+)掺杂微晶玻璃发光的影响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1 样品的制备 | 第36页 |
3.2.2 样品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7-47页 |
3.3.1 物相的确认和结构表征 | 第37-39页 |
3.3.2 Eu~(3+)离子在未施加磁场时的发光性能 | 第39-41页 |
3.3.3 Eu~(3+)离子在存在外加磁场时的发光性能 | 第41-43页 |
3.3.4 Eu~(3+)离子发光强度随磁场变化的机理探讨 | 第43-45页 |
3.3.5 Eu~(3+)离子~5D_0→~7F_4跃迁峰位移动及机理探讨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Eu~(3+)掺杂微晶玻璃的磁致光滞现象的研究 | 第49-63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2.1 样品的制备 | 第50-51页 |
4.2.2 样品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51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1-61页 |
4.3.1 物相的确认和结构表征 | 第51-52页 |
4.3.2 各基质中Eu~(3+)离子在未施加磁场时的发光性能 | 第52-55页 |
4.3.3 各基质中Eu~(3+)离子在存在外加磁场时的发光性能 | 第55-58页 |
4.3.4 Eu~(3+)离子磁致光滞现象的机理探讨 | 第58-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双色激发Ho~(3+)掺杂微晶玻璃的上转换发光 | 第63-75页 |
5.1 引言 | 第63-6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5.2.1 样品的制备 | 第64页 |
5.2.2 样品的性能测试 | 第64页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4-73页 |
5.3.1 物相的确认和结构表征 | 第64-65页 |
5.3.2 980nm单色激发下Ho~(3+)离子的发光 | 第65-67页 |
5.3.3 980nm和1150nm双色激发下Ho~(3+)离子的发光 | 第67-68页 |
5.3.4 980nm和1150nm双色激发下Ho~(3+)上转换发光机理探讨 | 第68-71页 |
5.3.5 双色激发下发光随Ho~(3+)浓度变化的机理探讨 | 第7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5-79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创新点与展望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