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孔雀石绿 | 第10-12页 |
1.1.1 孔雀石绿的性质 | 第10页 |
1.1.2 孔雀石绿的危害及检测方法 | 第10-12页 |
1.2 分子印迹技术概论 | 第12-17页 |
1.2.1 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2.2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 第13-14页 |
1.2.3 分子印迹介质的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1.2.4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 分子印迹膜 | 第17-21页 |
1.3.1 分子印迹膜的分离机理 | 第17-18页 |
1.3.2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1.3.3 分子印迹膜的应用 | 第19-21页 |
1.4 立题意义及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4.1 立题意义及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孔雀石绿替代模板分子印迹膜的研制 | 第24-44页 |
2.1 引言 | 第24-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2.1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2.2 试剂与材料 | 第26-27页 |
2.2.3 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2.4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第27-29页 |
2.2.5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6 分子印迹膜的萃取 | 第30-31页 |
2.2.7 印迹因子 α 的计算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2.3.1 替代模板分子的确定 | 第32-34页 |
2.3.2 功能单体的确定 | 第34-37页 |
2.3.3 功能单体用量的优化 | 第37-38页 |
2.3.4 交联剂用量的优化 | 第38-40页 |
2.3.5 聚合溶剂的确定 | 第40-41页 |
2.3.6 聚合时间的确定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的表征 | 第44-51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3.2.2 MG-MIMs的SEM分析 | 第44页 |
3.2.3 MG-MIMs的BET分析 | 第44-45页 |
3.2.4 MG-MIMs的UV-VIS分析 | 第45页 |
3.2.5 MG-MIMs的FT-IR分析 | 第45页 |
3.2.6 MG-MIMs的TGA/DSC分析 | 第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3.3.1 MG-MIMs的SEM分析 | 第45-46页 |
3.3.2 MG-MIMs的BET分析 | 第46-47页 |
3.3.3 MG-MIMs的UV-VIS光谱分析 | 第47页 |
3.3.4 MG-MIMs的FT-IR分析 | 第47-49页 |
3.3.5 MG-MIMs的TGA/DSC分析 | 第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的性能研究与应用 | 第51-79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8页 |
4.2.1 仪器设备 | 第51-52页 |
4.2.2 试剂与材料 | 第52页 |
4.2.3 溶液的配制 | 第52页 |
4.2.4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第52页 |
4.2.5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萃取实验 | 第52页 |
4.2.6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吸附识别性能研究 | 第52-56页 |
4.2.7 样品前处理 | 第56页 |
4.2.8 结果计算 | 第56-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7页 |
4.3.1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58-66页 |
4.3.2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吸附识别性能研究 | 第66-75页 |
4.3.3 分析方法的评估 | 第75-77页 |
4.3.4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结论与创新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80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