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论文--各林种及林副产品经营论文--自然保护区论文

福建黄龙岩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与分析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国外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我国自然保护区评价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1 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第13页
            1.2.2.2 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价第13-14页
            1.2.2.3 自然保护区经济价值评价第14页
            1.2.2.4 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评价第14页
    1.3 研究过程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过程第14-15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概述第16-19页
    2.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分类第16-17页
        2.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第16页
        2.1.2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第16-17页
    2.2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进程第17-18页
        2.2.1 自然保护区创建阶段第17页
        2.2.2 自然保护区缓慢发展阶段第17-18页
        2.2.3 自然保护区快速发展阶段第18页
        2.2.4 科学规划建设与集约化经营管理阶段第18页
    2.3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三章 基础理论阐述第19-23页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9页
        3.1.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第19页
        3.1.2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第19页
    3.2 生物多样性理论第19-20页
        3.2.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及内涵第19-20页
        3.2.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20页
            3.2.2.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经济价值第20页
            3.2.2.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第20页
        3.2.3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第20页
    3.3 生态系统理论第20-22页
        3.3.1 生态系统的分类第20-21页
        3.3.2 异质共生理论第21页
        3.3.3 尺度效应与等级理论第21-22页
        3.3.4 结果-功能-变化理论第22页
    3.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四章 基本原理与方法第23-29页
    4.1 层次分析法第23-26页
        4.1.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第23-24页
            4.1.1.1 递阶层次结构原理第23页
            4.1.1.2 比较标度原理第23-24页
            4.1.1.3 层次排序原理第24页
        4.1.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第24-26页
            4.1.2.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第24页
            4.1.2.2 两两比较结果的定量表达第24-25页
            4.1.2.3 求解判断矩阵第25页
            4.1.2.4 一致性检验第25页
            4.1.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第25-26页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26-28页
        4.2.1 模糊理论第26页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步骤第26-28页
            4.2.2.1 建立评价对象因素集第26页
            4.2.2.2 建立评语集第26页
            4.2.2.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第26-27页
            4.2.2.4 建立评价矩阵第27页
            4.2.2.5 一级综合评判第27页
            4.2.2.6 二级综合评判第27页
            4.2.2.7 三级综合评判第27页
            4.2.2.8 四级综合评判第27-28页
    4.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五章 研究区概况第29-39页
    5.1 自然概况第29-32页
        5.1.1 地理位置第29页
        5.1.2 地质地貌与景观第29-30页
            5.1.2.1 地质第29-30页
            5.1.2.2 地貌第30页
        5.1.3 气候第30页
            5.1.3.1 气温第30页
            5.1.3.2 降水第30页
            5.1.3.3 日照第30页
            5.1.3.4 风第30页
        5.1.4 水文第30-31页
            5.1.4.1 水系第30-31页
            5.1.4.2 径流第31页
        5.1.5 土壤第31-32页
    5.2 社会-经济特征第32页
        5.2.1 行政区域第32页
        5.2.2 社区人口第32页
        5.2.3 经济状况第32页
        5.2.4 文化教育第32页
        5.2.5 现有基础设施第32页
    5.3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第32-33页
    5.4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第33-38页
        5.4.1 植物第33-35页
        5.4.2 动物第35-38页
    5.5 景观特色第38-39页
第六章 综合评价的原则和指标分析第39-59页
    6.1 综合评价原则第39-40页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9-40页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0-41页
    6.3 生态质量评价指标分析第41-42页
        6.3.1 自然性第41页
        6.3.2 代表性第41页
        6.3.3 多样性第41页
        6.3.4 稀有性第41-42页
        6.3.5 适宜性第42页
        6.3.6 稳定性第42页
        6.3.7 人类威胁第42页
    6.4 管理水平评价指标分析第42-45页
        6.4.1 管理基础第43页
        6.4.2 管理行动第43-44页
        6.4.3 管理保障第44-45页
        6.4.4 管理成效第45页
    6.5 经济价值评价指标分析第45-47页
        6.5.1 自然保护区旅游价值第46页
        6.5.2 自然保护区间接使用价值第46页
        6.5.3 推动社区产业发展指标第46-47页
    6.6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分析第47页
        6.6.1 科研潜力指标第47页
        6.6.2 国内外交流第47页
        6.6.3 对社会就业和分配的效益指标第47页
    6.7 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第47-58页
        6.7.1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第48页
        6.7.2 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第48-50页
        6.7.3 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第50-57页
        6.7.4 指标综合计算第57-58页
    6.8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七章 福建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第59-72页
    7.1 评价指标分析第59-63页
        7.1.1 保护区的生态质量指标第59-60页
            7.1.1.1 自然性第59页
            7.1.1.2 代表性第59页
            7.1.1.3 多样性第59页
            7.1.1.4 稀有性第59页
            7.1.1.5 稳定性第59-60页
            7.1.1.6 适宜性第60页
            7.1.1.7 人类威胁第60页
        7.1.2 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指标第60-61页
            7.1.2.1 管理基础第60页
            7.1.2.2 管理行动第60页
            7.1.2.3 管理保障第60-61页
            7.1.2.4 管理成效第61页
        7.1.3 保护区的经济社会价值第61-62页
            7.1.3.1 经济价值第61-62页
        7.1.4 保护区的社会效益第62-63页
            7.1.4.1 科研潜力第62页
            7.1.4.2 国内外交流第62页
            7.1.4.3 对社会就业和分配的影响第62-63页
    7.2 保护区综合评价的计算第63-67页
        7.2.1 黄龙岩自然保护区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第64-67页
            7.2.1.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第64-65页
            7.2.1.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第65-66页
            7.2.1.3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第66页
            7.2.1.4 四级模糊综合评价第66-67页
    7.3 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第67-70页
        7.3.1 黄龙岩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分析第67-68页
        7.3.2 黄龙岩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结果分析第68-69页
        7.3.3 黄龙岩自然保护区经济价值评价结果分析第69-70页
        7.3.4 黄龙岩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分析第70页
    7.4 黄龙岩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结果总结和建议第70-71页
    7.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八章 结论第72-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第二语言学习方法“不言”的理解》第三章翻译报告
下一篇:《中国思维形态》(第七章和第十四章)翻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