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32页 |
1.1 番鸭概述 | 第13-14页 |
1.1.1 外形特征 | 第13页 |
1.1.2 生活习性 | 第13页 |
1.1.3 繁殖方式 | 第13-14页 |
1.1.4 野生种群分布范围 | 第14页 |
1.1.5 野生番鸭的驯养 | 第14页 |
1.2 番鸭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1.2.1 番鸭细小病毒病原学研究 | 第15-17页 |
1.2.2 番鸭细小病毒病症状及病变 | 第17-18页 |
1.2.3 MDPV感染番鸭的主要病理学特征 | 第18-19页 |
1.2.4 番鸭细小病毒病诊断 | 第19-24页 |
1.2.5 番鸭细小病毒病疫苗的研究 | 第24-26页 |
1.3 番鸭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26-30页 |
1.3.1 基因组序列 | 第26-27页 |
1.3.2 NS基因 | 第27页 |
1.3.3 VP基因 | 第27-29页 |
1.3.4 末端发夹结构 | 第29页 |
1.3.5 番鸭细小病毒蛋白 | 第29-3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2 MDPV NS1非结构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筛选 | 第32-6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4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4-44页 |
2.2 结果 | 第44-56页 |
2.2.1 含有NS1基因分段克隆的重组载体的鉴定 | 第44-46页 |
2.2.2 NS1蛋白基因的分段表达 | 第46-47页 |
2.2.3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7-49页 |
2.2.4 重组蛋白的鉴定 | 第49-50页 |
2.2.5 重组蛋白的抗原性检测 | 第50-55页 |
2.2.6 NS1蛋白抗原区481-627aa的分子特性分析 | 第55-56页 |
2.3 讨论 | 第56-60页 |
2.3.1 MDPV非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 第56-57页 |
2.3.2 抗原表位作图方法的选择 | 第57-59页 |
2.3.3 MDPV非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 | 第59-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3 基于抗原表位区501-530 aa的可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MDPV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1-8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1-6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63-67页 |
3.2 结果 | 第67-76页 |
3.2.1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初步优化 | 第67页 |
3.2.2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67-68页 |
3.2.3 抗原和抗体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68-69页 |
3.2.4 抗原包被缓冲液的确定 | 第69页 |
3.2.5 封闭液的确定 | 第69-70页 |
3.2.6 二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70页 |
3.2.7 血清稀释液的确定 | 第70-71页 |
3.2.8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71-73页 |
3.2.9 临界值的确定 | 第73页 |
3.2.10 ELISA体系的评价 | 第73-76页 |
3.2.11 重组蛋白抗体消长规律 | 第76页 |
3.3 讨论 | 第76-81页 |
3.3.1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76-77页 |
3.3.2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7-78页 |
3.3.3 ELISA检测抗原的选择 | 第78-79页 |
3.3.4 ELISA体系主要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9-80页 |
3.3.5 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 | 第80页 |
3.3.6 基于检测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可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动物 | 第80-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附件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