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点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点化定义界定与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一) 点化定义的界定 | 第7-8页 |
(二) 古代点化理论与其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二、秦观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生平及其思想性格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词作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本文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秦观词点化参照点分析 | 第14-23页 |
第一节 源语参照点 | 第14-18页 |
一、源语创作年代 | 第14-16页 |
二、源语作者 | 第16-17页 |
三、源语篇目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自我参照点 | 第18-23页 |
一、审美倾向 | 第18-20页 |
二、经历心境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秦观词点化方式 | 第23-33页 |
第一节 韵律变异 | 第23-29页 |
一、依格律调整语序 | 第23-25页 |
二、依格律扩展或浓缩源语 | 第25-28页 |
三、变动格律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词句变异 | 第29-33页 |
一、截取 | 第29-30页 |
二、置换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秦观词点化表达效果 | 第33-41页 |
第一节 语义融合——如盐着水、自然妥帖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语义创新——以故为新、独抒己见 | 第34-37页 |
一、概念合成与实时创新 | 第35-36页 |
二、识解与视角创新 | 第36-37页 |
第三节 音义和谐——韵味醇厚、情与声谐 | 第37-41页 |
一、声调的细分 | 第37-39页 |
二、音节的重复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点化的形成动因及价值 | 第41-52页 |
第一节 点化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 | 第41-44页 |
一、文学体裁的发展 | 第41-42页 |
二、文坛思潮的推动 | 第42-43页 |
三、禅宗文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点化形成的审美动因 | 第44-45页 |
一、追求变化美 | 第44-45页 |
二、追求含蓄美 | 第45页 |
第三节 点化形成的心理动因 | 第45-48页 |
一、发挥联想、想象 | 第45-47页 |
二、突显主观性 | 第47-48页 |
第四节 点化的价值 | 第48-52页 |
一、评价点化的两种传统倾向 | 第48-49页 |
二、基于秦观点化实践辩证评价点化价值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一 | 第57-71页 |
附录二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