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木麻黄青枯病的抗性鉴定及EST-SSR关联分析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9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19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9-26页
        1.4.1 青枯菌特性研究现状第19页
        1.4.2 本论文所利用的木麻黄种质资源概况第19-20页
        1.4.3 木麻黄青枯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第20-23页
        1.4.4 分子标记在木麻黄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23页
        1.4.5 木麻黄青枯病抗病育种存在的问题第23-25页
        1.4.6 林木抗病育种发展趋势第25-26页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26-28页
    1.6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木麻黄青枯病菌分离及强致病菌株的筛选第29-4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2.1.1 病害标本采集第29-30页
        2.1.2 病原菌不同分离方法的比较第30-31页
        2.1.3 病原菌 16s rRNA测序鉴定第31页
        2.1.4 青枯病菌致病性测定第31-32页
        2.1.5 统计分析第3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2.2.1 两种分离方法的比较分析第32-33页
        2.2.2 病原菌 16s rRNA测序鉴定第33-35页
        2.2.3 菌株致病性测定第35-38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38-40页
第三章 木麻黄青枯病抗性鉴定方法比较及抗病种质筛选第40-5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3.1.1 试验材料第40-41页
        3.1.2 试验方法第41-42页
        3.1.3 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评价第42-43页
        3.1.4 数据处理第4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3-50页
        3.2.1 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第43-47页
        3.2.2 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评价第47-50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50-52页
第四章 木麻黄感染青枯病的生理变化研究第52-6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4.1.1 试验材料第52页
        4.1.2 接种与取样第52-53页
        4.1.3 指标测定第53页
        4.1.4 数据处理第5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4.2.1 木麻黄青枯菌侵染对木麻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53-54页
        4.2.2 木麻黄青枯菌侵染对木麻黄SOD活性的影响第54-55页
        4.2.3 木麻黄青枯菌侵染对木麻黄CAT活性的影响第55-56页
        4.2.4 木麻黄青枯菌侵染对木麻黄POD活性的影响第56页
        4.2.5 木麻黄青枯菌侵染对木麻黄PPO活性的影响第56-57页
        4.2.6 木麻黄青枯菌侵染对木麻黄PAL活性的影响第57-58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58-60页
第五章 木麻黄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0-8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1-66页
        5.1.1 试验材料第61页
        5.1.2 试验方法第61-6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6-77页
        5.2.1 木麻黄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6-67页
        5.2.2 木麻黄转录组EST-SSR的总体特点及出现频率第67-69页
        5.2.3 木麻黄EST-SSR的特性第69-70页
        5.2.4 木麻黄EST-SSR引物设计与有效性检测第70-71页
        5.2.5 新开发标记的EST功能注释第71-73页
        5.2.6 木麻黄EST-SSR标记的多态性第73-74页
        5.2.7 新开发EST-SSR标记在木麻黄属植物中的通用性检验第74-75页
        5.2.8 木麻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5-77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77-80页
        5.3.1 木麻黄EST-SSR分布特点及频率第77-78页
        5.3.2 木麻黄EST-SSR标记多态性及通用性第78-79页
        5.3.3 新开发标记功能注释第79页
        5.3.4 木麻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9-80页
第六章 木麻黄抗青枯病关联的EST-SSR分析第80-9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1-84页
        6.1.1 植物材料及DNA提取第81页
        6.1.2 参试材料抗性鉴定第81页
        6.1.3 木麻黄EST-SSR标记分型第81-82页
        6.1.4 数据分析第82-84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4-90页
        6.2.1 木麻黄EST-SSR标记分型第84页
        6.2.2 群体结构第84-86页
        6.2.3 关联分析第86-87页
        6.2.4 位点和等位片段的表型效应第87-90页
    6.3 结论与讨论第90-92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2-96页
    7.1 主要结论第92-94页
    7.2 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9页
附录第109-155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55-156页
致谢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观词点化研究
下一篇:东台方言“个+VP”问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