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其他论文

红豆树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分析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5页
    1.1 引言第19-3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0-31页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1-34页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第31-32页
        1.2.2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1.3 研究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二章 红豆树基因组SSR位点分布特征及分子标记开发第35-53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6-40页
        2.1.1 试验材料第36页
        2.1.2 试验所需仪器及药品第36-37页
        2.1.3 试验方法第37-4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0-49页
        2.2.1 建库评估与测序数据统计第40-41页
        2.2.2 SLAF标签与SSR位点特征分析第41-43页
        2.2.3 红豆树基因组中SSR位点长度多态性第43-45页
        2.2.4 SSR引物设计第45页
        2.2.5 DNA提取方法优化与质量检测第45-46页
        2.2.6 SSR引物的多态性验证第46-49页
    2.3 讨论第49-53页
        2.3.1 SLAF-seq技术开发共显性位点的可行性第49-50页
        2.3.2 红豆树基因组SSR位点与物种进化第50页
        2.3.3 SSR位点的分布特征第50-51页
        2.3.4 近缘种SSR引物在红豆树中的通用性第51页
        2.3.5 基于基因组信息开发SSR引物的多态性分析第51-53页
第三章 红豆树小流域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第53-67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54-57页
        3.1.1 试验材料第54-56页
        3.1.2 方法第56页
        3.1.3 数据统计分析第56-5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7-64页
        3.2.1 红豆树9个天然居群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7-58页
        3.2.2 不同小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第58-60页
        3.2.3 不同小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分析第60-64页
    3.3 讨论第64-67页
        3.3.1 不同小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第64-65页
        3.3.2 不同小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的遗传分化第65-66页
        3.3.3 不同小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第66-67页
第四章 基于SSR标记的红豆树天然居群交配系统分析第67-7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8-71页
        4.1.1 采样地点及其概况第68-70页
        4.1.2 试验方法第70页
        4.1.3 数据分析方法第70-7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1-74页
        4.2.1 亲本和子代的遗传多样性第71-72页
        4.2.2 交配系统第72-74页
    4.3 讨论第74-78页
        4.3.1 红豆树亲本和子代遗传多样性比较第74-75页
        4.3.2 红豆树的交配系统第75-76页
        4.3.3 结论及保育意义第76-78页
第五章 红豆树优树种子及子代苗期生长遗传变异研究第78-9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8-81页
        5.1.1 试验材料第78-79页
        5.1.2 试验地点第79页
        5.1.3 性状测定方法第79-80页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80-8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1-89页
        5.2.1 优树种子形态变异第81-82页
        5.2.2 苗高和地径生长第82-83页
        5.2.3 叶片和根系形态第83-84页
        5.2.4 苗高生长节律家系变异第84-86页
        5.2.5 苗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第86-87页
        5.2.6 优良家系初选第87-89页
    5.3 讨论第89-91页
第六章 红豆树优树自由授粉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1-103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2-93页
        6.1.1 试验材料第92页
        6.1.2 试验方法第92-93页
        6.1.3 数据分析方法第9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3-100页
        6.2.1 子代群体的SSR位点遗传多样性第93-94页
        6.2.2 不同红豆树优树子代家系的遗传多样性第94-96页
        6.2.3 红豆树优树子代家系的遗传分化和遗传关系第96-99页
        6.2.4 优树子代遗传多样性与其种子和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第99-100页
    6.3 讨论第100-103页
        6.3.1 红豆树优树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00-101页
        6.3.2 红豆树优树家系子代群体的遗传分化与遗传关系第101页
        6.3.3 子代遗传多样性与种子、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第101-10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106页
    7.1 结论第103-104页
    7.2 创新点第104-105页
    7.3 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2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阐释学翻译理论下《伤寒论》一词多义现象英译研究--基于罗希文译本
下一篇:翻译批评理论关照下《内经》三种译本多维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