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aNa-1A败育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符号说明第13-14页
1 文献综述第14-33页
    1.1 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第14-17页
        1.1.1 杂种优势第14-15页
        1.1.2 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类型第15-17页
    1.2 CMS及其与线粒体基因组之间的关系第17-22页
        1.2.1 种内杂交或自然变异引起的CMS第17-18页
        1.2.2 种属间杂交引起的CMS第18-19页
        1.2.3 通过体细胞融合获得的CMS第19-21页
        1.2.4 CMS的育性恢复机制第21-22页
    1.3 植物花药的发育第22-24页
        1.3.1 植物花药发育的过程第22-24页
        1.3.2 拟南芥花药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特征第24页
    1.4 绒毡层第24-30页
        1.4.1 绒毡层的发育及其功能第24-25页
        1.4.2 调控绒毡层发育的相关基因第25-29页
        1.4.3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绒毡层降解第29-30页
    1.5 PMC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第30-32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2-33页
2 甘蓝型油菜不育系SaNa-1A发生败育的细胞学研究第33-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3页
        2.1.1 植物材料第33页
        2.1.2 实验方法第3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3-45页
        2.2.1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器官形态特征观察第33-34页
        2.2.2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不同时期的显微结构比较第34-38页
        2.2.3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不同时期的超微结构比较第38-45页
    2.3 讨论第45-48页
        2.3.1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aNa-1A花药发生败育的时期第45-46页
        2.3.2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aNa-1A花药败育的细胞学机制第46-48页
    本部分小结第48-49页
3 甘蓝型油菜不育系SaNa-1A和保持系SaNa-1B花药发育不同时期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研究第49-6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9-54页
        3.1.1 植物材料第49页
        3.1.2 实验方法第49-5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4-62页
        3.2.1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比较第54-55页
        3.2.2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中丙二醛积累量的比较第55页
        3.2.3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中SOD、POD活性的比较第55-56页
        3.2.4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不同时期线粒体中ROS、ATP含量及F_1F_0-ATPase活性的比较第56-59页
        3.2.5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不同时期中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第59-60页
        3.2.6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细胞中H_2O_2的亚细胞定位第60页
        3.2.7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的TUNEL检测第60-62页
    3.3 讨论第62-68页
        3.3.1 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中游离脯氨酸的积累与CMS第62页
        3.3.2 不育系线粒体中的活性氧代谢与CMS第62-64页
        3.3.3 不育系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末端氧化酶功能异常与CMS第64-66页
        3.3.4 ROS介导的PCD与败育第66-68页
    本部分小结第68-69页
4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aNa-1A和保持系SaNa-1B花器官转录组学的比较第69-9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4.1.1 植物材料第69页
        4.1.2 实验方法第69-7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2-87页
        4.2.1 Total RNA提取质量第72-73页
        4.2.2 RNA-seq测序质量分析第73页
        4.2.3 组装统计第73-75页
        4.2.4 对unigene的功能注释第75-77页
        4.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筛选第77-78页
        4.2.6 DEGs的KEGG Pathway分析第78-81页
        4.2.7 DEGs的GO富集分析第81-82页
        4.2.8 与三羧酸循环(TCA)和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相关的DEGs第82-83页
        4.2.9 DEGs中涉及调节花药发育的转录因子和受体基因第83-84页
        4.2.10 与碳代谢过程有关的DEGs第84页
        4.2.11 属于PPR蛋白的DEGs第84-85页
        4.2.12 部分DEGs的qRT-PCR验证第85-87页
    4.3 讨论第87-92页
        4.3.1 与花药发育相关的DEGs第88-90页
        4.3.2 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DEGs第90-91页
        4.3.3 PPR蛋白相关DEGs第91-92页
    本部分小结第92-93页
5 全文总结第93-94页
6 参考文献第94-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酚旋光异构体在泌乳奶牛体内转移规律及其代谢组研究
下一篇:Bt水稻影响稻田寄生蜂种群动态的生化和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