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2.1 国外急倾斜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围岩破坏和力学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4 急倾斜煤层开采矿压显现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5 急倾斜煤层开采支架等设备的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6 研究现状综述 | 第25-2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2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 急倾斜综放采场顶板破坏及失稳机理 | 第28-50页 |
2.1 顶板破断及失稳的力学机理 | 第28-34页 |
2.1.1 顶板倾向非均布载荷力学分析 | 第28-32页 |
2.1.2 倾向覆岩垮落形态 | 第32-34页 |
2.2 急倾斜煤层倾斜砌体结构的失稳特征 | 第34-38页 |
2.2.1 滑落失稳分析 | 第34-36页 |
2.2.2 变形失稳分析 | 第36-38页 |
2.3 倾向覆岩运移规律 | 第38-48页 |
2.3.1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 | 第38-42页 |
2.3.2 倾向覆岩垮落形态 | 第42-45页 |
2.3.3 倾向覆岩结构稳定性 | 第45-46页 |
2.3.4 倾向覆岩运移规律 | 第46页 |
2.3.5 直接顶和基本顶倾向破坏与运移规律 | 第46-48页 |
2.4 小结 | 第48-50页 |
3 急倾斜综放采场矿压显现规律和围岩控制技术 | 第50-70页 |
3.1 急倾斜煤层采场矿压显现规律 | 第50-57页 |
3.1.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50-51页 |
3.1.2 急倾斜综放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 第51-54页 |
3.1.3 急倾斜采场覆岩移动规律 | 第54-57页 |
3.2 俯、仰斜布置的特点及适应性 | 第57-58页 |
3.3 底板稳定性分析及控制 | 第58-62页 |
3.3.1 底板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58页 |
3.3.2 底板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58-60页 |
3.3.3 底板滑移的数值分析 | 第60-62页 |
3.3.4 底板加固措施 | 第62页 |
3.4 端头放煤回风巷道加固技术 | 第62-68页 |
3.4.1 未放顶煤应力分布解析 | 第62-65页 |
3.4.2 上端头顶煤加固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3.4.3 顶煤加固方案 | 第67-68页 |
3.5 小结 | 第68-70页 |
4 急倾斜综放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 | 第70-80页 |
4.1 倾向破断及运动特征 | 第70-73页 |
4.1.1 覆岩破断的双向分布特征 | 第70-71页 |
4.1.2 倾向支架与围岩关系差异 | 第71-73页 |
4.2 直接顶和基本顶的范围确定 | 第73-74页 |
4.2.1 直接顶范围确定 | 第73页 |
4.2.2 基本顶范围确定 | 第73页 |
4.2.3 沿倾向直接顶与基本顶的范围差异 | 第73-74页 |
4.3“三段式”支架与围岩关系模型 | 第74-76页 |
4.3.1 上部“支架-围岩”关系 | 第74-76页 |
4.3.2 中部“支架-围岩”关系 | 第76页 |
4.3.3 下部“支架-围岩”关系 | 第76页 |
4.4 上端头动载效应的控制措施 | 第76-77页 |
4.5 小结 | 第77-80页 |
5 急倾斜综放采场液压支架稳定性控制 | 第80-90页 |
5.1 支架的防倒稳定性分析 | 第80-82页 |
5.2 支架的防滑稳定性分析 | 第82-85页 |
5.3 支架扭转稳定性分析 | 第85-87页 |
5.4 支架适应性分析 | 第87-89页 |
5.4.1 支架基本参数 | 第87页 |
5.4.2 支架设计改进措施 | 第87-89页 |
5.5 小结 | 第89-90页 |
6 现场工程试验 | 第90-104页 |
6.1 试验工作面概况 | 第90-93页 |
6.1.1 主采煤层特点 | 第90页 |
6.1.2 煤层顶底板岩性 | 第90-92页 |
6.1.3 巷道布置 | 第92-93页 |
6.2 工作面设备及回采工艺 | 第93-95页 |
6.2.1 工作面主要设备 | 第93页 |
6.2.2 回采工艺 | 第93-95页 |
6.3 支架工作阻力检验 | 第95-99页 |
6.3.1 支架工作阻力计算 | 第95-96页 |
6.3.2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分布特征 | 第96-99页 |
6.4 支架稳定性控制的技术措施 | 第99-102页 |
6.4.1 基本移架方法 | 第99-100页 |
6.4.2 防倒架技术措施 | 第100页 |
6.4.3 调架技术措施 | 第100-101页 |
6.4.4 支架控制效果 | 第101-102页 |
6.5 工作面其他安全生产保障技术措施 | 第102页 |
6.5.1 采煤机防滑措施 | 第102页 |
6.5.2 刮板输送机防滑 | 第102页 |
6.6 小结 | 第102-10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4-10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