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基于“活动”栏目的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以人教版必修2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4-24页
    1.1 选题缘由第14-15页
        1.1.1 地理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推进的要求第14页
        1.1.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所需第14-15页
        1.1.3 地理教材“活动”栏目高效利用的教学需要第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1 理论意义第15-16页
        1.2.2 实践意义第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1页
        1.3.1 地理综合思维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2 “活动”栏目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1页
    1.4 研究方案第21-24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页
        1.4.3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2-24页
2 “活动”栏目与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概述第24-29页
    2.1 地理综合思维第24-25页
        2.1.1 地理综合思维的概念界定第24页
        2.1.2 地理综合思维维度组成第24-25页
        2.1.3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水平层次划分第25页
    2.2 “活动”栏目第25-27页
        2.2.1 “活动”栏目的概念界定第25-26页
        2.2.2 “活动”栏目对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作用第26-27页
    2.3 相关理论基础第27-29页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7页
        2.3.2 地理活动教学论第27-28页
        2.3.3 地理新课程理念第28页
        2.3.4 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第28-29页
3 人教版地理必修2“活动”栏目分析第29-40页
    3.1 地理必修2“活动”栏目的整体分析第29-30页
    3.2 “活动”栏目的类型分析第30-36页
    3.3 “活动”栏目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分析第36-38页
    3.4 学情差异分析第38-40页
4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第40-55页
    4.1 问卷编制第40-42页
        4.1.1 问卷调查的目的第40页
        4.1.2 问卷调查的内容第40页
        4.1.3 问卷设计的过程第40-42页
    4.2 样本选择第42-43页
        4.2.1 教师方面第42-43页
        4.2.2 学生方面第43页
    4.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第43-53页
        4.3.1 师生对利用“活动”栏目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的认知与教学情况分析第43-48页
        4.3.2 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现状分析第48-49页
        4.3.3 影响综合思维培养的因素分析第49-53页
    4.4 调查结果启示第53-55页
5 “活动”栏目下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原则、路径与教学策略第55-65页
    5.1 培养的原则第55-56页
        5.1.1 开放性原则第55页
        5.1.2 “双主”原则第55-56页
        5.1.3 层次性原则第56页
        5.1.4 启发性原则第56页
    5.2 培养路径第56-58页
        5.2.1 开发“活动”栏目教学资源,精选教学素材第56-57页
        5.2.2 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第57页
        5.2.3 掌握学情,根据“活动”栏目情况选择高效的培养方法第57-58页
        5.2.4 多途径、高效率地进行综合思维能力训练第58页
    5.3 培养的教学策略第58-65页
        5.3.1 明确地理综合思维水平层次,使思维水平表象化第58-59页
        5.3.2 依据学情,制定“活动”栏目教学目标第59页
        5.3.3 根据不同“活动”栏目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第59-60页
        5.3.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60-61页
        5.3.5 精选材料,增强教学案例的典型性第61页
        5.3.6 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第61-62页
        5.3.7 多样提问,增强教学的启发性第62-63页
        5.3.8 优化评价方式,适量进行思维训练巩固第63-6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基本结论第65-66页
    6.2 存在不足第66页
    6.3 未来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附录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磁共振波谱成像在垂体腺瘤药物疗效预测及手术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下一篇: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的抗肺癌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