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文化依恋、歧视知觉、心理弹性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问题提出第13页
    1.3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4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1 理论意义第14页
        1.4.2 现实意义第14-1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5-50页
    2.1 文化依恋的研究综述第15-24页
        2.1.1 文化依恋的基本概念第15-16页
        2.1.2 文化依恋的理论基础第16-21页
        2.1.3 文化依恋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2.1.4 文化依恋的测量第23-24页
    2.2 歧视知觉的研究综述第24-31页
        2.2.1 歧视知觉的基本概念第24-25页
        2.2.2 歧视知觉的相关研究第25-26页
        2.2.3 歧视知觉的相关理论第26-30页
        2.2.4 歧视知觉的测量第30-31页
    2.3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第31-37页
        2.3.1 心理弹性的基本概念第31-32页
        2.3.2 心理弹性的基本结构第32-35页
        2.3.3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第35页
        2.3.4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第35-36页
        2.3.5 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第36-37页
    2.4 压力困扰的研究综述第37-41页
        2.4.1 压力困扰的基本概念第37-38页
        2.4.2 压力困扰的相关研究第38页
        2.4.3 压力困扰的相关理论第38-40页
        2.4.4 压力困扰的测量工具第40-41页
    2.5 文化依恋、歧视知觉、心理弹性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第41-50页
        2.5.1 文化依恋与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第41-43页
        2.5.2 歧视知觉与压力困扰的关系研究第43-44页
        2.5.3 文化依恋与歧视知觉的相关研究第44-45页
        2.5.4 文化依恋、心理弹性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第45-48页
        2.5.5 心理弹性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研究第48-50页
第3章 研究一: 文化依恋的实验研究第50-54页
    3.1 研究假设第50页
    3.2 研究被试第50页
    3.3 研究工具第50-51页
        3.3.1 无意义图片第50-51页
        3.3.2 压力困扰量表第51页
    3.4 实验程序第51-52页
    3.5 数据分析第52页
    3.6 实验结果第52-54页
第4章 研究二: 文化依恋、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心理压力问卷调查研究第54-79页
    4.1 研究假设第54页
    4.2 研究对象第54页
    4.3 研究工具第54-56页
        4.3.1 文化依恋量表第54-55页
        4.3.2 歧视知觉量表第55-56页
        4.3.3 心理弹性量表第56页
        4.3.4 心理压力量表第56页
    4.4 统计分析第56页
    4.5 研究结果第56-79页
        4.5.1 文化依恋、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心理压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56-58页
        4.5.2 文化依恋、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心理压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第58-60页
        4.5.3 文化依恋、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心理压力的相关分析第60-62页
        4.5.4 文化依恋、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心理压力的回归分析第62-72页
        4.5.5 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对文化依恋和心理压力的中介效应分析第72-79页
第5章 讨论第79-90页
    5.1 研究一: 文化依恋的实验研究的讨论第79-80页
    5.2 研究二: 文化依恋、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心理压力问卷调查研究的讨论第80-90页
        5.2.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讨论第80-82页
        5.2.2 文化依恋、歧视知觉、心理弹性和心理压力的关系讨论第82-86页
        5.2.3 歧视知觉在文化依恋和心理压力间的中介作用讨论第86-87页
        5.2.4 心理弹性在文化依恋和心理压力间的中介作用讨论第87-90页
第6章 结论第90-94页
    6.1 结论第90页
    6.2 建议第90-91页
    6.3 创新之处第91-92页
    6.4 不足与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6-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附录第110-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支持向量机及神经网络的车牌识别技术研究
下一篇:企业员工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与工作—家庭增益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