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中卫电网直流系统运行现状 | 第11-12页 |
1.1.2 中卫电网直流系统存在问题 | 第12页 |
1.1.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2章 交流侵入直流的方式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 第15-25页 |
2.1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的方式原因及危害 | 第15-20页 |
2.1.1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的方式、原因 | 第15-20页 |
2.1.2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的危害 | 第20页 |
2.2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引起保护误动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2.3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防范措施 | 第21-24页 |
2.3.1 加强设计及运行管理 | 第21-22页 |
2.3.2 加强保护用光耦的管理 | 第22页 |
2.3.3 规范端子箱和保护屏端子设计制造环节 | 第22页 |
2.3.4 合理规划二次电缆的路径 | 第22-23页 |
2.3.5 加强技术监督管理 | 第23页 |
2.3.6 加强直流系统的配置和运行管理 | 第23页 |
2.3.7 加强施工管理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交流侵入直流的特征研究及理论分析 | 第25-52页 |
3.1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特征参数 | 第25-28页 |
3.1.1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后的电压波动参数 | 第25-27页 |
3.1.2 交流侵入直流系统正负极及支路区分 | 第27-28页 |
3.2 交流信号侵入直流回路建模分析 | 第28-50页 |
3.2.1 交流从负极侵入的模型研究、仿真及试验 | 第28-36页 |
3.2.2 交流从正极侵入的模型研究、仿真及试验 | 第36-40页 |
3.2.3 交流从继电器线圈侵入的模型研究、仿真及试验 | 第40-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交流侵入直流预警控制装置设计 | 第52-62页 |
4.1 当前国内行业类同方案分析 | 第52-53页 |
4.2 研究思路及方案 | 第53-57页 |
4.2.1 系统方案及原理 | 第53-56页 |
4.2.2 系统交流侵入迫跳的安全特点 | 第56-57页 |
4.3 项目实际应用意义 | 第57页 |
4.4.装置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设计 | 第57-58页 |
4.5 装置结构及安装方式要求 | 第58页 |
4.6 装置的功能设计 | 第58-59页 |
4.7 装置的技术条件要求 | 第59-61页 |
4.7.1 装置运行环境 | 第59页 |
4.7.2 技术指标 | 第59-6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交流侵入直流预警控制装置研制 | 第62-68页 |
5.1 交流幅值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62页 |
5.2 交流迫跳结构与硬件设计 | 第62-65页 |
5.2.1 交流迫跳原理图 | 第62-64页 |
5.2.2 交流迫跳方案软件设计 | 第64-65页 |
5.3 母线压差补偿技术的研究 | 第65页 |
5.4 母线环路互窜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65-66页 |
5.5 蓄电池接地检测技术的研究 | 第66页 |
5.6 智能检测桥技术的研究 | 第66-67页 |
5.7 技术创新要点 | 第6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装置测试及现场应用 | 第68-73页 |
6.1 直流系统防交流侵入方案装置测试 | 第68-70页 |
6.1.1 主要元件的检测 | 第68页 |
6.1.2 基本性能测试 | 第68-70页 |
6.1.3 装置迫跳功能试验 | 第70页 |
6.2 装置现场调试与挂网试验考核 | 第70-71页 |
6.2.1 装置的现场调试 | 第70-71页 |
6.2.2 装置的投运期运行效果 | 第71页 |
6.3 装置现场应用重点问题探讨 | 第71-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