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部山杏与柠条灌木林地上碳储量模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森林碳储量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2.4 灌木林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19页 |
2.2 森林资源概况 | 第19-20页 |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3.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22页 |
3.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2页 |
3.3.3 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3.3.4 生物量的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3.3.5 单株碳储量的回归分析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46页 |
4.1 实测生物量和碳储量 | 第26-35页 |
4.1.1 灌木器官鲜重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4.1.2 灌木器官生物量分析 | 第27-29页 |
4.1.3 灌木器官含水率分析 | 第29-30页 |
4.1.4 灌木器官含碳率分析 | 第30-33页 |
4.1.5 实测碳密度 | 第33-35页 |
4.2 灌木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估计 | 第35-46页 |
4.2.1 变量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4.2.2 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36-40页 |
4.2.3 最优模型分布图 | 第40-42页 |
4.2.4 不同碳储量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42-46页 |
5 讨论 | 第46-48页 |
5.1 回归模型指标的选取 | 第46页 |
5.2 回归模型实用性 | 第46-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