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2-13页 |
三、论文研究计划 | 第13-15页 |
(一)、创新点 | 第13-14页 |
(二)、难点 | 第14页 |
(三)、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文本研究、对比研究 | 第15页 |
第一章 结构主义符号学概念的界定与引入 | 第15-17页 |
第一节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分层结构下的结构主义符号学 | 第16-17页 |
一、话语层的符号及其能指与所指 | 第16页 |
二、迷思层的符号及其能指与所指 | 第16-17页 |
三、意识形态层的符号及其能指与所指 | 第17页 |
第二章 “孙悟空”影视形象的能指与所指 | 第17-35页 |
第一节 《铁扇公主》(1941 年):教化本质的突显 | 第18-22页 |
一、话语层的“孙悟空”: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 第18-19页 |
二、迷思层的“孙悟空”:孙悟空和人民群众的团结 | 第19-21页 |
三、意识形态层的“孙悟空”:教化和革命的本质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大闹天宫》(1964 年):政治符号的强化 | 第22-26页 |
一、话语层的“孙悟空”:民族特色的突显 | 第22-23页 |
二、迷思层的“孙悟空”:时代精神的展现 | 第23-24页 |
三、意识形态层的“孙悟空”:政治气息的强化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大话西游》(1995 年):人性元素的注入 | 第26-31页 |
一、话语层的“孙悟空”:小人物的表现视角 | 第26-28页 |
二、迷思层的“孙悟空”:人性化元素的增加 | 第28-30页 |
三、意识形态层的“孙悟空”: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产物 | 第30-31页 |
第四节 《西游:降魔篇》(2013 年):技术进步的影响 | 第31-35页 |
一、话语层的“孙悟空”:妖魔化的人物呈现 | 第31-33页 |
二、迷思层的“孙悟空”:魔幻的情节设置 | 第33-34页 |
三、意识形态层的“孙悟空”:技术支撑起来的孙悟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孙悟空”影视形象建构的成因及启示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孙悟空”影视形象建构的成因 | 第36-39页 |
一、传播语境的变迁 | 第36-37页 |
二、受众心理的变化 | 第37-38页 |
三、媒介技术的发展 | 第38页 |
四、“孙悟空”形象本身具有的跨时代内涵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孙悟空”影视形象建构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9页 |
“孙悟空”形象影视作品列表 | 第44-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