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的概述 | 第11-14页 |
1.1.1 生物质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11-12页 |
1.1.3 生物质的重要组成 | 第12-14页 |
1.2 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脱除木质素 | 第14-16页 |
1.2.1 超临界流体技术 | 第14-15页 |
1.2.2 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于脱除木质素 | 第15-16页 |
1.3 木质素模型物的合成 | 第16-17页 |
1.4 木质素模型物的热解研究 | 第17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 CO_2超临界降解芝麻、棉花秸秆木质素 | 第19-46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5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19页 |
2.2.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3 原料的预处理 | 第20-21页 |
2.2.4 CO_2超临界降解 | 第21-22页 |
2.2.5 残渣成分分析 | 第22-23页 |
2.2.6 GC-MS分析降解液成分 | 第23页 |
2.2.7 磨木木质素的提取 | 第23页 |
2.2.8 Klason木质素的提取 | 第23-24页 |
2.2.9 热重分析(TG-DTA) | 第24页 |
2.2.10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4页 |
2.2.11 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45页 |
2.3.1 芝麻秸秆CO_2超临界降解残渣成分分析 | 第25-27页 |
2.3.2 芝麻秸秆萃取液成分分析 | 第27-32页 |
2.3.3 棉花秸秆CO_2超临界降解残渣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2.3.4 棉花秸秆萃取液成分分析 | 第33-39页 |
2.3.5 热重分析 | 第39-41页 |
2.3.6 红外分析 | 第41-43页 |
2.3.7 电镜扫描分析 | 第43-45页 |
2.4 结论 | 第45-46页 |
3 β-O-4 型模型物的合成 | 第46-62页 |
3.1 前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52页 |
3.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47-49页 |
3.2.2 对羟苯基型和愈创木基型木素模型物的合成 | 第49页 |
3.2.3 乙酰丁香基型木素模型物的合成 | 第49-50页 |
3.2.4 对羟苯基型和愈创木基型单体的制备 | 第50页 |
3.2.5 对羟苯基型和愈创木基型模型物合成反应 | 第50页 |
3.2.6 对羟苯基型和愈创木基型木素模型物的还原 | 第50-51页 |
3.2.7 5-碘代香草乙酮的合成 | 第51页 |
3.2.8 乙酰丁香酮的合成 | 第51页 |
3.2.9 α-溴代乙酰丁香酮的合成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3.3.1 乙酰丁香酮及其溴代物 1H-NMR | 第52-53页 |
3.3.2 β-溴代对羟基苯乙酮 1H-NMR和 13C-NMR | 第53-55页 |
3.3.3 β-溴代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 1H-NMR和 13C-NMR | 第55-56页 |
3.3.4 对羟苯基型木质素模型物的 1H-NMR和 13C-NMR | 第56-57页 |
3.3.5 模型物单体及其聚合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57-61页 |
3.3.6 两种木质素模型物的溶解性 | 第61页 |
3.4 结论 | 第61-62页 |
4 木质素模型物的超临界降解及模型物的量化计算 | 第62-77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4.2.1 实验原材料 | 第62页 |
4.2.2 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GC-MS) | 第62-63页 |
4.2.3 CO_2超临界降解 | 第63页 |
4.2.4 计算方法和计算平台 | 第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6页 |
4.3.1 对羟基苯乙酮单体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 第63-68页 |
4.3.2 对羟苯基型木素模型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 第68-72页 |
4.3.3 乙酰丁香酮分子键能的计算 | 第72-76页 |
4.4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