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拟南芥NRG2与NLP7互作关系的研究及NRG2互作蛋白的筛选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前言第11-28页
    1.1 氮素第11-14页
        1.1.1 氮素的功能第11-13页
        1.1.2 植物体内氮素的分布及含量第13页
        1.1.3 当代农业氮肥施用情况及造成的环境危害第13-14页
    1.2 氮素的吸收与转运第14-25页
        1.2.1 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第14-19页
        1.2.2 植物对硝态氮的同化第19-20页
        1.2.3 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和利用第20页
        1.2.4 硝态氮调控基因第20-25页
    1.3 蛋白互作第25-27页
        1.3.1 酵母双杂交系统(Y2H)第25-26页
        1.3.2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第26-27页
    1.4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第27-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50页
    2.1 实验材料第28-35页
        2.1.1 植物材料第28页
        2.1.2 菌株和载体第28页
        2.1.3 酶与试剂第28-33页
            2.1.3.1 酶第28页
            2.1.3.2 试剂第28-29页
            2.1.3.3 试剂盒第29页
            2.1.3.4 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第29-33页
        2.1.4 实验仪器第33页
        2.1.5 引物第33-35页
    2.2 实验方法第35-50页
        2.2.1 实验材料的准备第35-37页
            2.2.1.1 种子的播种第35页
            2.2.1.2 植株的生长第35-36页
            2.2.1.3 种子的收集第36页
            2.2.1.4 种子的消毒处理第36-37页
            2.2.1.5 六孔板培养法第37页
            2.2.1.6 Magenta Box培养法第37页
        2.2.2 拟南芥基因组的提取第37-38页
        2.2.3 植物总RNA的提取(试剂盒法)第38-39页
        2.2.4 反转录第39-40页
        2.2.5 表达载体构建第40-44页
            2.2.5.1 Phusion PCR扩增第40页
            2.2.5.2 PCR产物回收(试剂盒法)第40-41页
            2.2.5.3 TOPO连接反应第41页
            2.2.5.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41页
            2.2.5.5 大肠杆菌的转化及鉴定第41-42页
            2.2.5.6 质粒提取第42-43页
            2.2.5.7 DNA序列测定第43页
            2.2.5.8 LR反应第43页
            2.2.5.9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第43-44页
        2.2.6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第44-45页
            2.2.6.1 根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4页
            2.2.6.2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第44页
            2.2.6.3 拟南芥的转化第44-45页
        2.2.7 qPCR实验技术第45-46页
        2.2.8 硝态氮含量测定第46-47页
            2.2.8.1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6页
            2.2.8.2 样品中硝态氮含量测定第46-47页
        2.2.9 酵母双杂交第47-48页
        2.2.10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第48-50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62页
    3.1 NRG2与NLP7的互作分析第50-52页
        3.1.1 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NRG2能与NLP7互作第50-51页
        3.1.2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验证NRG2和NLP7的互作关系第51-52页
    3.2 探究NRG2在互作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区段第52-56页
    3.3 NRG2互作蛋白的筛选以及硝态氮调控基因的验证第56-62页
        3.3.1 NRG2互作蛋白的筛选第56-58页
        3.3.2 检测At1g20100和At5g61590突变体中硝态氮响应基因的表达第58-62页
            3.3.2.1 At1g20100和At5g61590 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第58-59页
            3.3.2.2 突变体内硝态氮响应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第59-61页
            3.3.2.3 At1g20100突变体内硝态氮含量检测第61-62页
4 讨论第62-64页
5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SlWHY2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
下一篇:苹果HMGR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HMGR1L基因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