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再生水地下储存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1 再生水地下储存的定义和功能 | 第12-13页 |
1.2.2 再生水地下储存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EPS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3.1 EPS的定义及组成 | 第15页 |
1.3.2 EPS的性质 | 第15-16页 |
1.3.3 EPS的提取方法现状 | 第16-18页 |
1.3.4 EPS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18-19页 |
1.3.5 EPS与重金属的迁移研究 | 第19-20页 |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23-32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3 实验材料及制备方法 | 第24-27页 |
2.3.1 石英砂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2 砂柱的装填 | 第25页 |
2.3.3 溶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4 EPS的提取 | 第26-27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4.1 实验一:吸附实验 | 第27页 |
2.4.2 实验二:砂柱穿透实验 | 第27-29页 |
2.4.3 实验三:砂柱中残留物质分析 | 第29页 |
2.5 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2.5.1 重金属的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5.2 EPS浓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2.5.3 Br-浓度的测定 | 第30页 |
2.5.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3DEEM) | 第30页 |
2.5.5 扫描电镜分析(ESEM) | 第30-31页 |
2.5.6 Zeta电位分析 | 第31页 |
2.5.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1-32页 |
第3章 EPS对水中Cd~(2+)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Cd~(2+)在不同pH值下的形态变化 | 第32-33页 |
3.3 EPS投加量对Cd~(2+)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 三维荧光光谱(3DEEM)分析 | 第35-36页 |
3.5 环境扫描电镜(ESEM)分析 | 第36-38页 |
3.6 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 | 第38-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再生水储存过程中EPS与Cd~(2+)的协同迁移 | 第42-63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无电解质影响下EPS和Cd~(2+)的迁移行为 | 第43-46页 |
4.2.1 砂柱穿透实验 | 第43-45页 |
4.2.2 砂柱中EPS和Cd~(2+)剩余量随砂柱高度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4.3 离子强度对EPS和Cd~(2+)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 | 第46-57页 |
4.3.1 以不同浓度NaBr为背景溶液 | 第46-51页 |
4.3.2 以不同浓度Ca~(2+)为背景溶液 | 第51-57页 |
4.4 离子组成对EPS和Cd~(2+)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 | 第57-61页 |
4.4.1 SAR值变化对Zeta电位值的影响 | 第57页 |
4.4.2 砂柱穿透实验 | 第57-61页 |
4.4.3 砂柱中EPS和Cd~(2+)剩余量随砂柱高度变化规律 | 第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