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18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8-33页 |
2.1 震颤的定义 | 第18页 |
2.2 震颤的分类 | 第18-26页 |
2.2.1 生理性震颤 | 第18-19页 |
2.2.2 特发性震颤 | 第19页 |
2.2.3 帕金森震颤 | 第19-21页 |
2.2.4 药物治疗诱发的震颤 | 第21-22页 |
2.2.5 红核性震颤 | 第22页 |
2.2.6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 | 第22-23页 |
2.2.7 其他神经变性震颤 | 第23-24页 |
2.2.8 心因性震颤 | 第24-25页 |
2.2.9 原发直立性震颤 | 第25页 |
2.2.10 肝豆状核变性性震颤 | 第25页 |
2.2.11 内科系统疾病(甲亢、肝性脑病等) | 第25-26页 |
2.3 震颤发生的机制 | 第26-27页 |
2.4 震颤的检查方法 | 第27-30页 |
2.4.1 加速度传感器 | 第27-28页 |
2.4.2 表面肌电图 | 第28页 |
2.4.3 立体摄像技术 | 第28页 |
2.4.4 SPECT技术 | 第28-29页 |
2.4.5 中脑黑质超声 | 第29页 |
2.4.6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 第29页 |
2.4.7 其他检查方法 | 第29-30页 |
2.5 震颤神经生理学的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5.1 震颤的频率 | 第30-31页 |
2.5.2 震颤的振幅 | 第31页 |
2.5.3 震颤的肌电爆发模式 | 第31-32页 |
2.6 震颤的治疗方法 | 第32-33页 |
2.6.1 对于帕金森病的震颤治疗 | 第32页 |
2.6.2 对于特发性震颤 | 第32-33页 |
第3章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第4章 资料和方法 | 第35-41页 |
4.1 一般资料选择 | 第35-38页 |
4.2 数据采集 | 第38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4.4 统计学处理 | 第39-41页 |
第5章 试验结果 | 第41-49页 |
5.1 PD/ET患者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的平均频率的比较结果 | 第41-42页 |
5.2 PD/ET患者的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的平均频率、峰值频率的比较结果 | 第42-43页 |
5.3 PD和ET患者静止性与姿势性震颤的振幅的统计学方法处理 | 第43页 |
5.4 PD患者与ET患者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振幅的统计学方法处理 | 第43-44页 |
5.5 对所得到的PD的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的平均频率与平均振幅的统计学方法处理 | 第44-45页 |
5.6 对所得到的ET的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的平均频率与平均振幅的统计学方法处理 | 第45-47页 |
5.7 肌电爆发模式 | 第47-49页 |
第6章 讨论 | 第49-53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