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列车运行组织及调度工作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与跨线运行组织技术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轨道交通运行模式第13-14页
        1.2.2 快慢车及跨线运行组织第14-15页
        1.2.3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运行方案第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2 快慢车运行组织技术第17-40页
    2.1 快车越行对慢车的影响第17-20页
    2.2 开行快慢车线路的站间距条件第20-25页
        2.2.1 计算工况第20-21页
        2.2.2 计算过程第21-22页
        2.2.3 计算结果第22-25页
    2.3 快慢车运行的服务水平第25-27页
        2.3.1 计算工况第26页
        2.3.2 计算过程第26-27页
        2.3.3 计算结果第27页
    2.4 越行站的设置原则第27-33页
        2.4.1 列车越行的判定第28页
        2.4.2 列车越行站的设置第28-30页
        2.4.3 列车越行站配线设计第30-32页
        2.4.4 越行站实施条件总结第32-33页
    2.5 日本筑波线快慢车运行组织分析第33-38页
        2.5.1 快车越行对慢车运行的影响(增加停站时间)第34-35页
        2.5.2 快车运行的效率分析第35-37页
        2.5.3 针对筑波线快慢车运行的补充分析第37-38页
    2.6 小结第38-40页
3 跨线运行组织技术第40-60页
    3.1 开行跨线列车的行车间隔条件第40-42页
    3.2 跨线列车的行车密度分析第42-52页
        3.2.1 站前过轨第43-46页
        3.2.2 站后过轨第46-51页
        3.2.3 联络线过轨第51-52页
    3.3 法国巴黎RER-B线跨线运行案例分析第52-56页
        3.3.1 线路概况第52-53页
        3.3.2 开行跨线列车的行车间隔条件分析第53-54页
        3.3.3 跨线运营行车密度的启示第54-56页
    3.4 小结第56-60页
4 快慢车运行方案优化模型第60-76页
    4.1 条件假设第60页
    4.2 参数及变量定义第60-61页
    4.3 模型目标函数第61-68页
        4.3.1 乘客在车区间运行时间第61-62页
        4.3.2 乘客在车等待时间第62-65页
        4.3.3 乘客候车时间第65-68页
        4.3.4 目标函数第68页
    4.4 约束条件第68-69页
        4.4.1 列车发车数量的整数性要求第68页
        4.4.2 停站要求第68-69页
        4.4.3 快车连续越行站数第69页
        4.4.4 折返站折返能力第69页
    4.5 案例分析第69-76页
        4.5.1 工程概况第69-70页
        4.5.2 客流特征分析第70-71页
        4.5.3 快慢车运行方案第71-76页
5 跨线运行方案优化模型第76-113页
    5.1 条件假设第76页
    5.2 目标函数第76-81页
        5.2.1 乘客总的出行成本第77-80页
        5.2.2 列车运营固定成本第80-81页
        5.2.3 列车运营可变成本第81页
    5.3 约束条件第81-83页
        5.3.1 客流需求第81-82页
        5.3.2 线路通过能力第82-83页
        5.3.3 行车间隔第83页
    5.4 数学模型第83-85页
    5.5 案例分析第85-113页
        5.5.1 工程概况第85-86页
        5.5.2 跨线运行列车密度优化第86-11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3-115页
    6.1 结论第113-114页
    6.2 研究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7-11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EMD的共振解调技术在动车组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下一篇:文物储藏柜结构动力特性测试识别及有限元模型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