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发展简况 | 第8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内容及现状 | 第8-1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机理研究 | 第13-21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结构特点分析 | 第13-14页 |
·概述 | 第13-14页 |
·车辆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14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走行系统 | 第14-18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的结构分析 | 第15-16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与导向机理 | 第16-18页 |
·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系统 | 第18-21页 |
·轨道梁 | 第18-19页 |
·道岔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基本理论 | 第21-27页 |
·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21-22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 第21-22页 |
·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在铁路行业的应用 | 第22页 |
·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求解的一般过程 | 第22-24页 |
·SIMPACK 多体动力学建模理论 | 第24-27页 |
·SIMPACK 软件简介 | 第24页 |
·SIMPACK 软件建模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第四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27-40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系统运动学关系分析 | 第27-28页 |
·车辆运动自由度分析 | 第27-28页 |
·车辆系统作用力分析 | 第28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空间动力学模型以及计算参数 | 第28-32页 |
·车辆空间动力学模型 | 第28-30页 |
·车辆模型的拓扑结构 | 第30页 |
·车辆建模元素及计算参数 | 第30-32页 |
·线路模型的建立 | 第32-37页 |
·线路主要特点 | 第32-33页 |
·线路建模 | 第33-37页 |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列车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与评价研究 | 第40-77页 |
·一般轨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 | 第40-46页 |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40-42页 |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标准 | 第42-46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能仿真分析及评价 | 第46-54页 |
·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时的受力仿真分析 | 第46-50页 |
·单轨车辆曲线通过的最高车速分析 | 第50-52页 |
·单轨车辆曲线通过车体侧滚角分析 | 第52-53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评价 | 第53-54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 第54-64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蛇行运动稳定性 | 第54-56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脱轨分析 | 第56-58页 |
·导向轮稳定轮预压力分析 | 第58-63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倾覆稳定性分析 | 第63-64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平稳性仿真分析及评价 | 第64-68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平稳性仿真 | 第64-65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分析 | 第65-66页 |
·跨座式单轨车辆振动舒适性评价分析 | 第66-68页 |
·列车模型仿真分析 | 第68-77页 |
·工况一的仿真结果 | 第68-72页 |
·工况二的仿真结果 | 第72-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