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1-13页 |
1.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2.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论文重点、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论文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8-19页 |
2.论文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关系 | 第20-29页 |
(一)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 第20-21页 |
1.新世纪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 第20页 |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 第20-21页 |
(二)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1-26页 |
1.提出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意义 | 第22-26页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关系 | 第26-29页 |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第26-27页 |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十个全覆盖”工程指明了方向 | 第27-28页 |
3.“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内蒙古新农村建设实施的具体途径 | 第28-29页 |
二、敖汉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实施条件及成果分析 | 第29-33页 |
(一)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基本情况概述 | 第29页 |
1.自然地理、资源条件 | 第29页 |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29页 |
(二)敖汉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实施条件 | 第29-30页 |
1.农业人口方面 | 第29-30页 |
2.经济状况与基础设施方面 | 第30页 |
(三)敖汉旗“十个全覆盖”工程所取得的成绩 | 第30-33页 |
1.环境治理改造工程情况 | 第30-31页 |
2.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 | 第31页 |
3.文化及便民服务工程情况 | 第31页 |
4.社会保障工程情况 | 第31页 |
5.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 第31-33页 |
三、敖汉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3-41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1.宣传工作不到位 | 第33-34页 |
2.资金不足制约工程建设 | 第34页 |
3.各单位间缺乏有效沟通 | 第34-35页 |
4.存在资源浪费、偷工减料现象 | 第35-37页 |
5.后期长效保障机制需要完善 | 第37页 |
6.基层农牧民群众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第37-38页 |
(二)成因分析 | 第38-41页 |
1.历史问题 | 第38页 |
2.自然环境因素限制 | 第38-39页 |
3.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 第39-41页 |
四、敖汉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41-51页 |
(一)改进工作方式,加强宣传工作 | 第41-43页 |
1.改进基层组织宣传方式 | 第41-42页 |
2.继续提升媒体工作质量 | 第42-43页 |
(二)由政府主导解决资金问题 | 第43-44页 |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协调多方合作 | 第43页 |
2.引导金融机构发挥金融职能 | 第43-44页 |
3.拓展创收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 第44页 |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 第44-46页 |
(四)完善监督机制,避免资源浪费 | 第46-47页 |
1.完善监督机制保证工程质量,杜绝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 | 第46页 |
2.完善“十个全覆盖”工程细节,提高资源使用率 | 第46-47页 |
(五)建立完善的后期管护机制 | 第47-48页 |
(六)打造乡村工匠式人才 | 第48-51页 |
1.培育乡村新农人 | 第48-49页 |
2.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