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1 前言 | 第18-38页 |
1.1 花生荚果发育的研究 | 第19-22页 |
1.1.1 花生荚果发育的向地性研究 | 第19-20页 |
1.1.2 光和机械刺激对花生荚果发育的影响 | 第20-21页 |
1.1.3 植物激素在花生荚果发育的作用 | 第21-22页 |
1.2 植物光敏色素概述 | 第22-25页 |
1.2.1 光敏色素的发现和作用方式 | 第22-23页 |
1.2.2 光敏色素分子及其两种可逆的形态 | 第23-24页 |
1.2.3 光敏色素基因家族及其结构特征 | 第24-25页 |
1.3 植物光敏色素的生理功能 | 第25-29页 |
1.3.1 种子萌发 | 第25-26页 |
1.3.2 幼苗去黄化 | 第26-27页 |
1.3.3 避荫反应 | 第27-28页 |
1.3.4 生物钟的调节 | 第28页 |
1.3.5 开花 | 第28-29页 |
1.4 植物光敏色素信号通路的转导机制 | 第29-36页 |
1.4.1 光调控光敏色素的细胞定位 | 第30-31页 |
1.4.2 光敏色素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调控基因 | 第31-34页 |
1.4.3 光敏色素对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34页 |
1.4.4 光敏色素介导的信号通路与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 第34-36页 |
1.5 数字基因表达谱 | 第36-3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7-3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8-7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8-46页 |
2.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 第38页 |
2.1.2 菌株与质粒 | 第38页 |
2.1.3 药品及相关配制 | 第38-43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43页 |
2.1.5 PCR引物 | 第43-4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6-75页 |
2.2.1 石蜡切片 | 第46-48页 |
2.2.2 数字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real-time PCR验证 | 第48-52页 |
2.2.3 数据收集和野生花生光敏色素基因家族的鉴定 | 第52页 |
2.2.4 花生光敏色素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2页 |
2.2.5 CTAB法提取花生RNA | 第52-53页 |
2.2.6 DNA消化与RNA纯化 | 第53页 |
2.2.7 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 第53-54页 |
2.2.8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54页 |
2.2.9 DNA纯化回收及加A反应 | 第54-55页 |
2.2.10 连接反应 | 第55页 |
2.2.1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5页 |
2.2.1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55页 |
2.2.13 阳性克隆的PCR筛选 | 第55-56页 |
2.2.14 质粒提取 | 第56页 |
2.2.15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56页 |
2.2.16 Real-time 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 第56页 |
2.2.1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积累水平 | 第56-59页 |
2.2.18 酵母双杂交验证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第59-63页 |
2.2.19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63-68页 |
2.2.20 花生的遗传转化 | 第68-72页 |
2.2.21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AhPIF3互作的蛋白 | 第72-7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5-113页 |
3.1 花生早期胚胎发育的观察 | 第75-77页 |
3.2 花生果针尖端胚胎着生部位(ER)和基部(BR)在发育初期的数字表达谱分析 | 第77-89页 |
3.2.1 不同部位花生果针在发育初期的数字表达谱分析 | 第77-82页 |
3.2.2 花生果针在不同发育时期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分析 | 第82-84页 |
3.2.3 DEGs的GO功能分类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第84-85页 |
3.2.4 光信号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85-86页 |
3.2.5 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86-87页 |
3.2.6 荚果膨大相关基因在ER区的表达变化 | 第87-88页 |
3.2.7 DEGs的qRT-PCR验证 | 第88-89页 |
3.3 光敏色素基因家族在花生野生种中的鉴定 | 第89-91页 |
3.4 光敏色素基因家族在花生栽培种中的克隆 | 第91-92页 |
3.5 栽培花生光敏色素家族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92-94页 |
3.6 光敏色素家族基因在花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94-95页 |
3.7 AhphyA和AhphyB在荚果发育初期蛋白积累的变化 | 第95-97页 |
3.8 AhphyA、AhphyA-like和AhphyB与AhPIF3的蛋白互作验证 | 第97-101页 |
3.8.1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 第97-98页 |
3.8.2 诱饵蛋白的自激活验证 | 第98-99页 |
3.8.3 AhphyA、AhphyA-like和AhphyB与AhPIF3互作的验证 | 第99-101页 |
3.9 异源表达AhphyA和AhphyB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 | 第101-103页 |
3.9.1 AhphyA和AhphyB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1页 |
3.9.2 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鉴定 | 第101-103页 |
3.10 异源表达AhphyA和AhphyB对拟南芥下胚轴伸长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3.10.1 异源表达AhphyA增强了拟南芥下胚轴对远红光的敏感性 | 第103-104页 |
3.10.2 异源表达AhphyB增强了拟南芥下胚轴对红光的敏感性 | 第104-105页 |
3.11 AhphyA和AhphyB基因过量和干扰载体转化花生 | 第105-108页 |
3.11.1 AhphyA和AhphyB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105-106页 |
3.11.2 转基因花生的PCR鉴定 | 第106-108页 |
3.12 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AhPIF3的相互作用蛋白 | 第108-113页 |
3.12.1 AhPIF3基因克隆 | 第108-109页 |
3.12.2 AhPIF3诱饵(BD)载体的构建及自激活活性验证 | 第109-111页 |
3.12.3 酵母双杂交筛选互作蛋白质 | 第111-113页 |
4 讨论 | 第113-121页 |
5 结论 | 第121-124页 |
附录 | 第12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3-1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