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辐射校正场自动化观测系统的研制与定标应用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遥感器辐射定标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遥感器辐射定标方法 | 第13-20页 |
1.2.1 发射前定标 | 第14页 |
1.2.2 星上定标 | 第14-16页 |
1.2.3 替代定标 | 第16-20页 |
1.3 场地自动化定标方法及现状 | 第20-31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1-34页 |
第2章 基于反射率基法的场地自动化定标方法 | 第34-46页 |
2.1 定标场光谱特征分析 | 第34-39页 |
2.1.1 敦煌辐射校正场 | 第34-35页 |
2.1.2 光谱特征 | 第35页 |
2.1.3 时相特征 | 第35-39页 |
2.2 场地自动化定标方法研究 | 第39-45页 |
2.2.1 地表反射率 | 第40页 |
2.2.2 场地非均匀性校正 | 第40-41页 |
2.2.3 光谱扩展 | 第41页 |
2.2.4 BRDF校正 | 第41-42页 |
2.2.5 大气参数 | 第42-44页 |
2.2.6 TOA辐射计算 | 第44-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场地自动化观测设备的研制与定标 | 第46-90页 |
3.1 设备性能需求分析 | 第46页 |
3.2 场地辐射计的研制 | 第46-55页 |
3.2.1 设计方案 | 第46-48页 |
3.2.2 测量原理 | 第48页 |
3.2.3 光学设计 | 第48-50页 |
3.2.4 机械设计 | 第50-51页 |
3.2.5 电学设计 | 第51-54页 |
3.2.6 程序设计 | 第54-55页 |
3.3 场地辐射计的辐射定标 | 第55-67页 |
3.3.1 实验室定标 | 第55-59页 |
3.3.2 外场定标 | 第59-67页 |
3.4 太阳辐射计的研制 | 第67-82页 |
3.4.1 设计方案 | 第67-69页 |
3.4.2 测量原理 | 第69页 |
3.4.3 光学设计 | 第69-72页 |
3.4.4 机械设计 | 第72-73页 |
3.4.5 电学设计 | 第73-81页 |
3.4.6 程序设计 | 第81-82页 |
3.5 太阳辐射计的定标 | 第82-87页 |
3.5.1 Langley法定标 | 第82-84页 |
3.5.2 主仪器传递定标方法 | 第84-8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4章 场地自动化定标软件平台 | 第90-104页 |
4.1 系统功能与组成 | 第90-91页 |
4.2 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91-102页 |
4.2.1 数据接收模块 | 第91-94页 |
4.2.2 数据处理模块 | 第94页 |
4.2.3 数据显示模块 | 第94-96页 |
4.2.4 质量监测模块 | 第96-97页 |
4.2.5 轨道预报模块 | 第97-101页 |
4.2.6 辐射定标模块 | 第101-102页 |
4.3 系统开发工具 | 第102-104页 |
第5章 卫星遥感器的辐射定标应用 | 第104-148页 |
5.1 地表辐射测量 | 第104-115页 |
5.1.1 ATR观测数据分析 | 第104-108页 |
5.1.2 ATR与SVC定点反射率观测 | 第108-113页 |
5.1.3 ATR测量反射率与场地平均反射率 | 第113-114页 |
5.1.4 ATR测量反射率与模式计算反射率 | 第114-115页 |
5.2 大气测量 | 第115-121页 |
5.2.1 PSR观测数据分析 | 第115-117页 |
5.2.2 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计算 | 第117-121页 |
5.3 在轨辐射定标 | 第121-145页 |
5.3.1 人工定标 | 第122-123页 |
5.3.2 场地自动化定标(RTC) | 第123-126页 |
5.3.3 漫照度对定标结果的影响 | 第126-141页 |
5.3.4 长序列场地自动化定标 | 第141-1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5-1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2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48-149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9-150页 |
6.3 进一步考虑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