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问题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3.1 工作家庭冲突的界定 | 第14-15页 |
1.3.2 阻碍性-挑战性压力的界定 | 第15页 |
1.3.3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的界定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流程 | 第16-17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2.1 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2.1.1 工作家庭冲突的定义和分类 | 第19页 |
2.1.2 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1.3 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研究 | 第20-24页 |
2.1.4 工作家庭冲突研究述评 | 第24页 |
2.2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2.2.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的概念 | 第24-25页 |
2.2.2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2.2.3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研究述评 | 第27页 |
2.3 性别/专业身份研究综述 | 第27-32页 |
2.3.1 身份的概念 | 第27页 |
2.3.2 多重身份间的关系研究 | 第27-29页 |
2.3.3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的概念 | 第29页 |
2.3.4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的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2.3.5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研究述评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33-39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3.1.1 资源保存理论 | 第33-34页 |
3.1.2 工作家庭边界理论 | 第34-35页 |
3.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35-38页 |
3.2.1 理论模型 | 第35-36页 |
3.2.2 研究假设 | 第36-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39-50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39-41页 |
4.1.1 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39页 |
4.1.2 问卷设计及测量工具 | 第39-40页 |
4.1.3 数据收集过程 | 第40-41页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4.3 样本的基本信息 | 第42页 |
4.4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42-43页 |
4.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3-44页 |
4.6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4.7 假设检验 | 第45-48页 |
4.7.1 主效应检验 | 第46页 |
4.7.2 调节效应检验 | 第46-48页 |
4.8 数据分析结果 | 第48-4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6页 |
5.1 研究讨论 | 第50-52页 |
5.1.1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 | 第50-51页 |
5.1.2 性别/专业身份融合与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 | 第51-52页 |
5.2 研究意义 | 第52-55页 |
5.2.1 理论意义 | 第52-53页 |
5.2.2 实践意义 | 第53-55页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