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园林植物栽培及应用技术论文

海绵城市理论下陆生草本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配置研究--以南京仙林大道绿地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5页
        1.1.1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危机第11-12页
        1.1.2 海绵城市理论的由来第12-13页
        1.1.3 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13-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8-20页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8-19页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重点及框架第20-21页
        1.5.1 研究重点第20页
        1.5.2 论文框架第20-21页
    1.6 本章小结第21-22页
2 相关概念的基本概述第22-29页
    2.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解析第22-26页
        2.1.1 LID的概念第22-23页
        2.1.2 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2.1.3 海绵城市的实施思路及途径第24-26页
    2.2 陆生草本植物与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第26-29页
        2.2.1 陆生草本植物的概念第26-27页
        2.2.2 陆生草本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27页
        2.2.3 植物景观设计第27-28页
        2.2.4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配置方法第28-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页
3 海绵城市背景下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研究及案例分析第29-48页
    3.1 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方法第29-36页
        3.1.1 景观自然防护带的营造第30页
        3.1.2 城市绿色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第30-35页
        3.1.3 生态湿地保护和利用第35-36页
    3.2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景观植物配置设计第36-41页
        3.2.1 植物在海绵城市中的意义与功能第36-37页
        3.2.2 海绵城市理论下陆生草本植物的选择原则第37页
        3.2.3 陆生草本植物在海绵城市中的配置设计第37-40页
        3.2.4 陆生草本植物净水能力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第40-41页
    3.3 案例分析第41-47页
        3.3.1 波特兰NE Siskiyou绿色街道第41-43页
        3.3.2 新加坡碧山公园加冷河第43-44页
        3.3.3 德国康斯伯格居住区规划设计第44-46页
        3.3.4 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第46-47页
    3.4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第47-48页
    3.5 本章总结第48页
4 研究区域界定与景观要素研究第48-55页
    4.1 研究区域范围的界定第48页
    4.2 研究区域的现状分析第48-50页
        4.2.1 海绵城市建设分析及植物配置调研第48-49页
        4.2.2 气候雨水分析第49-50页
    4.3 南京地区景观设计中常用的陆生草本植物统计第50页
    4.4 南京地区常见陆生草本植物净化水质能力的研究第50-55页
        4.4.1 实验材料的确定第50-52页
        4.4.2 实验检测仪器的确定第52-53页
        4.4.3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53页
        4.4.4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页
5 南京仙林大道绿地规划设计实践第55-69页
    5.1 案例实践的必要性第55页
    5.2 设计目标第55-56页
        5.2.1 功能与生态第56页
        5.2.2 视觉审美第56页
    5.3 设计原则第56-57页
        5.3.1 生态优先原则第56页
        5.3.2 因地制宜原则第56页
        5.3.3 系统整合原则第56-57页
    5.4 设计思路第57页
    5.5 设计方案内容第57-67页
        5.5.1 分车绿带设计第58-63页
        5.5.2 行道树绿带设计第63-66页
        5.5.3 路侧绿带设计第66-67页
    5.6 模型建立第67-68页
    5.7 本章小结第68-69页
6 总结第69-72页
    6.1 结论第69页
    6.2 创新与不足第69-72页
        6.2.1 创新第69-70页
        6.2.2 不足第70页
        6.2.3 展望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附录A第76-78页
附录B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移动旅游信息服务设计研究--以南京夫子庙为例
下一篇:角色理论视域下新兵军队适应力研究--以NJ市武警支队新兵X中队调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