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2页 |
1 植物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 | 第11-14页 |
1.1 生长素的合成 | 第11-12页 |
1.2 生长素的合成与生长素极性的建立 | 第12页 |
1.3 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 | 第12-14页 |
1.3.1 生长素运输蛋白PIN和ABCB/PGP蛋白 | 第12-13页 |
1.3.2 生长素运输蛋白AUX/LAX蛋白 | 第13-14页 |
2 PIN蛋白与植物发育 | 第14-19页 |
2.1 PIN蛋白参与植物向性机制的建立 | 第14-15页 |
2.1.1 PIN蛋白与向重力性 | 第14-15页 |
2.1.2 PIN与植物的向光性 | 第15页 |
2.2 PIN与植物的器官形态建成 | 第15-18页 |
2.2.1 PIN与根茎的发育 | 第15-16页 |
2.2.2 PIN与叶的形成 | 第16-17页 |
2.2.3 PIN参与心皮的发育 | 第17-18页 |
2.3 PIN蛋白与生长素的快速响应 | 第18-19页 |
2.4 PIN蛋白在植物胁迫和防卫反应中的作用 | 第19页 |
3. 荠菜的进化地位 | 第19-20页 |
4. 实验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荠菜PIN3、PIN7相关载体的构建 | 第22-3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1 材料 | 第22页 |
1.2 试剂 | 第22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1 引物设计 | 第22-23页 |
2.2 CbPIN3/PIN7pro::GUS重组载体的构建和检测 | 第23-27页 |
2.2.1 荠菜PIN3、PIN7启动子片段多拷贝的获得 | 第23-24页 |
2.2.2 荠菜PIN3、PIN7pro片段和载体的酶切及凝胶回收 | 第24页 |
2.2.3 荠菜PIN3、PIN7启动子和载体酶切片段的连接 | 第24-25页 |
2.2.4 重组分子的转化及PCR检测 | 第25-26页 |
2.2.5 CbPIN3/7pro::GUS重组质粒的提取和酶切检测 | 第26-27页 |
2.3 CbPIN3/PIN7pro::cDNA载体的构建和检测 | 第27-28页 |
2.4.1 农杆菌GV3101的重组质粒转化 | 第27页 |
2.4.2 CbPIN3/PIN7pro::cDNA重组质粒的农杆菌转化 | 第27-28页 |
2.4.3 农杆菌GV3101转化子的菌落PCR检测 | 第28页 |
3 结果 | 第28-31页 |
3.1 CbPIN3/7pro::GUS载体构建的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3.2 荠菜PIN3、PIN7特异性表达重组载体的电泳检测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荠菜PIN3、PIN7特异性表达转化植株的性状分析 | 第31-4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1.1 材料 | 第31页 |
1.2 试剂 | 第31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1 引物设计 | 第31页 |
2.2 重组质粒的拟南芥的转化及筛选 | 第31-33页 |
2.2.1 拟南芥的花序侵染转化 | 第31-32页 |
2.2.2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及分子检测 | 第32页 |
2.2.3 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 | 第32-33页 |
2.3 荠菜PIN3、PIN7特异性表达转化子的杂交 | 第33页 |
2.4 荠菜PIN3、PIN7转化植株心皮形态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页 |
2.5 荠菜PIN3、PIN7转化植株花药染色 | 第33-34页 |
2.6 荠菜PIN3、PIN7转化植株的外源激素处理及性状观察 | 第34页 |
3 结果 | 第34-41页 |
3.1 荠菜PIN3、PIN7拟南芥转化植株筛选与分子检测 | 第34-35页 |
3.2 荠菜PIN3、PIN7转基因及双转基因植株的性状观察 | 第35-38页 |
3.2.1 荠菜PIN3、PIN7双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35页 |
3.2.2 荠菜PIN3、PIN7转基因及双转基因植株心皮形态观察 | 第35-38页 |
3.3 荠菜PIN3、PIN7转基因及野生型拟南芥花粉育性分析 | 第38页 |
3.4 外源激素处理对荠菜PIN3、PIN7转基因幼苗和心皮的影响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荠菜和拟南芥PIN3、PIN7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43-5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1.1 材料 | 第43页 |
1.2 试剂 | 第43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2.1 CbPIN3/PIN7pro::GUS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3-44页 |
2.2 CbPIN3/PIN7pro::GUS转基因拟南芥的GUS染色及观察 | 第44页 |
2.2.1 GUS染色液的配置 | 第44页 |
2.2.2 转化植株的GUS染色和脱色及观察 | 第44页 |
2.3 拟南芥PIN3、PIN7组织表达特异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 第44-45页 |
3 结果 | 第45-50页 |
3.1 CbPIN3/7pro::GUS转化植株的筛选和PCR检测 | 第45-46页 |
3.2 CbPIN3/7pro::GUS转化植株的组织GUS染色分析 | 第46-48页 |
3.3 拟南芥PIN3、PIN7基因芯片表达数据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PIN7启动子元件分析及元件缺失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52-6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1.1 材料 | 第52页 |
1.2 试剂 | 第52页 |
1.3 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2.1 荠菜与拟南芥PIN3、PIN7启动子信息学比对分析 | 第52页 |
2.2 引物的设计 | 第52-53页 |
2.3 荠菜PIN7启动子元件缺失片段多拷贝的获得 | 第53-54页 |
2.4 荠菜PIN7启动子元件缺失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 | 第54-55页 |
2.5 荠菜PIN7启动子元件缺失重组质粒的拟南芥转化 | 第55页 |
2.6 荠菜PIN7启动子元件缺失转化子的GUS染色和观察 | 第55页 |
3 结果 | 第55-60页 |
3.1 荠菜与拟南芥PIN3、PIN7启动子元件比对分析结果 | 第55-57页 |
3.2 荠菜PIN7启动子元件缺失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 | 第57-58页 |
3.3 荠菜PIN7启动子元件缺失转化子的鉴定 | 第58-59页 |
3.4 荠菜PIN7启动子元件缺失转化植株GUS染色观察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总结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7页 |
附录1 | 第77-80页 |
附录2 | 第80-82页 |
附录3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