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视阈下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国外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国内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 | 第15-18页 |
三、简要述评 | 第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8-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2-32页 |
第一节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相关概述 | 第22-27页 |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分析 | 第22-23页 |
二、政府公信力的特性 | 第23-25页 |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评价标准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一、共享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8-29页 |
三、公共治理—善治理论 | 第29-32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32-54页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总体现状 | 第32页 |
第二节 厦门市政府公信力基本现状 | 第32-38页 |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二、民主政治发展现状 | 第34-37页 |
三、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现状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厦门市政府完善公信力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38-47页 |
一、推进民生改善,增加公众满意 | 第39-42页 |
二、推进政府改革,增加政府信任 | 第42-47页 |
第四节 厦门市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54页 |
一、地方政府失信于民 | 第47-52页 |
二、部分民众质疑地方政府公信力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影响厦门市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主要因素 | 第54-66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自身的缺陷 | 第54-61页 |
一、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 第54-56页 |
二、地方政府公共性与自利性的矛盾 | 第56-58页 |
三、地方政府公务员职业素养缺乏 | 第58-59页 |
四、地方政府体制机制的缺陷 | 第59-61页 |
第二节 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 | 第61-63页 |
一、公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但对政府期望过大 | 第61-62页 |
二、公众自身认知的偏差 | 第62-63页 |
第三节 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 | 第63-66页 |
一、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 第63-64页 |
二、社会转型期带来的问题 | 第64页 |
三、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国内部分城市完善政府公信力建设经验借鉴 | 第66-74页 |
第一节 部分城市完善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 第66-70页 |
一、成都市政府完善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 第66-68页 |
二、南京市政府完善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 第68-70页 |
第二节 部分城市完善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启示 | 第70-74页 |
一、成都市完善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启示 | 第70-71页 |
二、南京市完善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启示 | 第71-74页 |
第五章 完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74-86页 |
第一节 完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74-76页 |
一、坚持人本原则 | 第74页 |
二、坚持法治原则 | 第74-75页 |
三、坚持透明原则 | 第75-76页 |
第二节 完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76-86页 |
一、明确政府边界,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76-77页 |
二、优化公共政策过程,规范政府行为 | 第77-79页 |
三、完善政府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政府公信力 | 第79-81页 |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用廉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 第81-83页 |
五、提高公民认识能力,用公民理性培育政府公信力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