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立题背景及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间套作系统研究 | 第13-17页 |
1.2.1.1 间套作系统农田生产力研究 | 第13页 |
1.2.1.2 间套作对自然资源利用研究 | 第13-14页 |
1.2.1.3 间套作对土壤养分资源利用研究 | 第14-16页 |
1.2.1.4 间套作模式对碳的固持与培肥土壤 | 第16页 |
1.2.1.5 间套作对水土及养分的涵养 | 第16页 |
1.2.1.6 玉米-大豆间套作模式研究 | 第16-17页 |
1.2.2 能值理论及其应用 | 第17-19页 |
1.2.2.1 能值理论兴起 | 第17页 |
1.2.2.2 能值方法原理及方法 | 第17-18页 |
1.2.2.3 能值方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2.4 能值理论在其他系统中的运用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4 数据收集 | 第22-23页 |
2.4.1 种植系统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22-23页 |
2.4.1.1 产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4.1.2 样品的采集 | 第22-23页 |
2.4.1.3 指标测定 | 第23页 |
2.4.2 其他数据收集 | 第23页 |
2.5 指标计算 | 第23-29页 |
2.5.1 种植系统指标计算 | 第23-24页 |
2.5.2 能值数据计算 | 第24-29页 |
2.5.2.1 基本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2.5.2.2 绘制能流图 | 第25-26页 |
2.5.2.3 编制能值分析表 | 第26-28页 |
2.5.2.4 能值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29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3页 |
3.1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产量及生物量差异 | 第29-38页 |
3.1.1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产量差异 | 第29-31页 |
3.1.2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干物质量积累差异 | 第31-32页 |
3.1.3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养分积累量差异 | 第32-38页 |
3.1.3.1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碳含量差异 | 第32-34页 |
3.1.3.2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氮素积累量差异 | 第34-35页 |
3.1.3.3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磷素积累量差异 | 第35-36页 |
3.1.3.4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钾素积累量差异 | 第36-38页 |
3.2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差异 | 第38-40页 |
3.2.1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差异 | 第38-39页 |
3.2.2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碱解氮差异 | 第39页 |
3.2.3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速效磷差异 | 第39-40页 |
3.2.4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速效钾差异 | 第40页 |
3.3 不同栽培模式下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 第40-41页 |
3.4 不同栽培模式下能值指标体系分析 | 第41-43页 |
3.4.1 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3.4.2 能值指标分析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9页 |
4.1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差异 | 第43-44页 |
4.2 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养分积累量差异 | 第44-45页 |
4.3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肥力差异 | 第45页 |
4.4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养分平衡分析 | 第45-47页 |
4.5 不同栽培模式下能值指标体系分析 | 第47-49页 |
4.5.1 不同栽培模式下系统投入产出分析 | 第47页 |
4.5.2 不同栽培模式下能值指标分析 | 第47-49页 |
4.5.2.1 不同栽培模式下能值投入产出指标分析 | 第47-48页 |
4.5.2.2 不同栽培模式下能值环境指标分析 | 第48-49页 |
4.5.2.3 农田特有能值指标分析 | 第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6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