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缨丹对锌、铜的生理响应和富集特征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锌、铜污染状况概述 | 第13-14页 |
1.2.2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4页 |
1.2.3 植物对锌、铜的生理响应 | 第14-16页 |
1.2.4 植物对锌、铜的富集特征 | 第16-17页 |
1.2.5 锌、铜处理下植物的根际环境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1.2 供试土壤 | 第20-21页 |
2.2 盆栽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3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1-24页 |
2.3.1 样品的采集 | 第21-22页 |
2.3.2 样品的分析 | 第22-24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25页 |
3 马缨丹对锌的生理响应和富集特征 | 第25-45页 |
3.1 马缨丹对锌的生理响应 | 第25-30页 |
3.1.1 生物量 | 第25-26页 |
3.1.2 丙二醛和细胞质膜透性 | 第26-27页 |
3.1.3 抗氧化酶活性 | 第27-30页 |
3.2 马缨丹对锌的富集特征 | 第30-37页 |
3.2.1 马缨丹体内锌的含量 | 第30-31页 |
3.2.2 马缨丹体内锌的形态 | 第31-34页 |
3.2.3 马缨丹体内锌的亚细胞分布 | 第34-36页 |
3.2.4 马缨丹体内锌的富集量 | 第36-37页 |
3.2.5 马缨丹对锌的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 | 第37页 |
3.3 锌处理下马缨丹的根际环境 | 第37-40页 |
3.3.1 土壤pH | 第38页 |
3.3.2 土壤中锌的形态 | 第38-39页 |
3.3.3 土壤酶活性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4页 |
3.4.1 锌处理下马缨丹的根际环境 | 第40-41页 |
3.4.2 马缨丹对锌的富集能力 | 第41-42页 |
3.4.3 马缨丹对锌的耐性机制 | 第42-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4 马缨丹对铜的生理响应和富集特征 | 第45-64页 |
4.1 马缨丹对铜的生理响应 | 第45-49页 |
4.1.1 生物量 | 第45-46页 |
4.1.2 丙二醛和细胞质膜透性 | 第46-47页 |
4.1.3 抗氧化酶活性 | 第47-49页 |
4.2 马缨丹对铜的富集特征 | 第49-57页 |
4.2.1 马缨丹体内铜的含量 | 第49-50页 |
4.2.2 马缨丹体内铜的形态 | 第50-53页 |
4.2.3 马缨丹体内铜的亚细胞分布 | 第53-55页 |
4.2.4 马缨丹体内铜的富集量 | 第55-56页 |
4.2.5 马缨丹对铜的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 | 第56-57页 |
4.3 铜处理下马缨丹的根际环境 | 第57-59页 |
4.3.1 土壤pH | 第57页 |
4.3.2 土壤中铜的形态 | 第57-58页 |
4.3.3 土壤酶活性 | 第58-59页 |
4.4 讨论 | 第59-62页 |
4.4.1 铜处理下马缨丹的根际环境 | 第59-60页 |
4.4.2 马缨丹对铜的富集能力 | 第60-61页 |
4.4.3 马缨丹对铜的耐性机制 | 第61-62页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