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3-25页 |
1.1 慈姑属植物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 第13-18页 |
1.2 慈姑属种间杂交与物种形成的研究 | 第18-20页 |
1.3 种间隔离机制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异种花粉管在雌蕊群中的表现 | 第21-24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矮慈姑与野慈姑的混生居群及传粉者 | 第25-42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材料方法 | 第26-29页 |
2.2.1 研究地点和物种 | 第26-28页 |
2.2.2 混生居群的居群结构 | 第28-29页 |
2.2.3 混生居群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29页 |
2.3 结果 | 第29-39页 |
2.3.1 矮慈姑与野慈姑的混生居群结构 | 第29-33页 |
2.3.2 混生居群内的个体分布 | 第33-34页 |
2.3.3 混生居群内植株的花的位置关系 | 第34-36页 |
2.3.4 矮慈姑与野慈姑的访花者和传粉者 | 第36-39页 |
2.4 讨论 | 第39-42页 |
第三章 花粉管在异种雌蕊群中的生长路径 | 第42-59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3.2.1 植物材料 | 第43页 |
3.2.2 矮慈姑与野慈姑的心皮和花粉结构 | 第43-44页 |
3.2.3 花粉管在异种雌蕊群中不同时间段的生长情况 | 第44-45页 |
3.2.4 延迟授粉后花粉管的走向 | 第45-46页 |
3.3 结果 | 第46-56页 |
3.3.1 矮慈姑与野慈姑的花粉和柱头形态 | 第46-48页 |
3.3.2 扫描电镜下异种花粉管的形态 | 第48-49页 |
3.3.3 花粉管在异种雌蕊群中的走向 | 第49-51页 |
3.3.4 矮慈姑雌蕊群中的滞后的异种花粉管生长 | 第51-53页 |
3.3.5 不同授粉时间后异种花粉管在矮慈姑雌蕊群中的生长 | 第53-56页 |
3.4 讨论 | 第56-59页 |
3.4.1 异种花粉管独特的路径选择 | 第56-57页 |
3.4.2 异种花粉管的引导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矮慈姑与野慈姑的人工杂交 | 第59-71页 |
4.1 前言 | 第59-6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4.2.1 研究地点和物种 | 第61页 |
4.2.2 人工杂交 | 第61-62页 |
4.2.3 杂交果实和种子的形态 | 第62页 |
4.2.4 杂交果实和种子的数目 | 第62页 |
4.2.5 杂交果实和种子萌发、栽培 | 第6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2-68页 |
4.3.1 杂交果实和种子的形态 | 第62-66页 |
4.3.2 不同类型的种子数量比较 | 第66-67页 |
4.3.3 形态学比较 | 第67-68页 |
4.4 讨论 | 第68-71页 |
第五章 慈姑属植物人工杂交后代基因组大小—应用流式细胞术测量核DNA含量 | 第71-78页 |
5.1 前言 | 第71-72页 |
5.2 材料方法 | 第72-74页 |
5.2.1 植物材料 | 第72页 |
5.2.2 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72-74页 |
5.3 结果 | 第74-76页 |
5.3.1 F1代与亲本基因组大小 | 第74-76页 |
5.4 讨论 | 第76-78页 |
5.4.1 细胞周期分析 | 第76-77页 |
5.4.2 DNA倍性分析与对比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6.2.1 矮慈姑与野慈姑自然混生居群内的杂种调查 | 第78-79页 |
6.2.2 花粉管在异种雌蕊群中的生长路径 | 第79页 |
6.2.3 慈姑属种间杂交与物种形成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