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41页 |
1.1 微生物与铁的关系 | 第16-19页 |
1.1.1 铁的生物学意义 | 第16页 |
1.1.2 微生物中的铁代谢 | 第16-17页 |
1.1.3 铁载体 | 第17-19页 |
1.2 假单胞菌属 | 第19页 |
1.3 荧光类假单胞菌及其铁载体 | 第19-25页 |
1.3.1 铁载体pyoverdin的结构 | 第20-21页 |
1.3.2 荧光类假单胞菌中的次要铁载体 | 第21-24页 |
1.3.3 荧光类假单胞菌可利用的外源铁载体 | 第24-25页 |
1.4 环庚三烯酚酮类化合物 | 第25-30页 |
1.4.1 环庚三烯酚酮类天然产物 | 第26-29页 |
1.4.2 环庚三烯酚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 第29-30页 |
1.5 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 | 第30-34页 |
1.5.1 抗微生物活性 | 第31-32页 |
1.5.2 抗癌活性 | 第32页 |
1.5.3 毒理学研究 | 第32页 |
1.5.4 金属酶抑制作用 | 第32-34页 |
1.6 环庚三烯酚酮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 第34-39页 |
1.6.1 真菌中环庚三烯酚酮类物质生物合成的研究 | 第34-37页 |
1.6.2 芋侧柏素的生物合成 | 第37-38页 |
1.6.3 细菌中环庚三烯酚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 第38-39页 |
1.7 本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章 东湖假单胞菌产螯铁物质特性的研究 | 第41-65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2.2.1 实验菌株 | 第4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2.2.3 药品和试剂 | 第43页 |
2.2.4 溶液与培养基的配置 | 第43-45页 |
2.2.5 化学检测实验 | 第45页 |
2.2.6 从东湖假单胞菌上清中初步分离pyoverdin | 第45页 |
2.2.7 非荧光螯铁物质的分离提取方法 | 第45-4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2页 |
2.3.1 东湖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产螯铁物质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46-50页 |
2.3.2 从东湖假单胞菌培养物上清中分离提取pyoverdin | 第50-51页 |
2.3.3 对东湖假单胞菌培养物上清中可被萃取螯铁物质的研究 | 第51-56页 |
2.3.4 对东湖假单胞菌上清萃取物的Arnow检测与Hathway检测结果 | 第56-58页 |
2.3.5 非荧光螯铁物质的分离提取 | 第58-62页 |
2.4 讨论 | 第62-64页 |
2.4.1 东湖假单胞菌的产螯铁物质能力高于荧光假单胞菌与恶臭假单胞菌 | 第62页 |
2.4.2 Pyoverdin不是东湖假单胞菌中产量最高的螯铁物质 | 第62-63页 |
2.4.3 东湖假单胞菌所产非荧光螯铁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可被萃取 | 第63页 |
2.4.4 对非荧光螯铁物质的分离提取 | 第63-64页 |
2.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对非荧光螯铁物质分子结构的鉴定 | 第65-100页 |
3.1 引言 | 第65-6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3.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67页 |
3.2.2 物理化学分析检测 | 第67页 |
3.2.3 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的配置 | 第67-68页 |
3.2.4 化学合成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 | 第6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8-96页 |
3.3.1 对非荧光螯铁物质分离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 | 第68-73页 |
3.3.2 对非荧光螯铁物质的质谱检测 | 第73-83页 |
3.3.3 对非荧光螯铁物质的核磁共振波谱检测 | 第83-88页 |
3.3.4 对非荧光螯铁物质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检测 | 第88-89页 |
3.3.5 对非荧光螯铁物质样品的元素分析检测 | 第89页 |
3.3.6 对非荧光螯铁物质在不同酸碱度下的紫外可见光光谱检测 | 第89-91页 |
3.3.7 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标准品的制备 | 第91-94页 |
3.3.8 合成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与非荧光螯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比较分析 | 第94-96页 |
3.4 讨论 | 第96-99页 |
3.5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四章 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及东湖假单胞菌与铁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00-131页 |
4.1 引言 | 第100-10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3页 |
4.2.1 实验菌株 | 第101页 |
4.2.2 等摩尔系列法测定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与三价铁离子的配位数 | 第101-102页 |
4.2.3 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铁复合物或镓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102页 |
4.2.4 东湖假单胞菌缺陷株ApvdA对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铁复合物的吸收实验 | 第102-103页 |
4.2.5 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对东湖假单胞菌双缺陷菌株m16△pvdA在铁限制培养基中的生长回复实验 | 第10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26页 |
4.3.1 东湖假单胞菌对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的生产情况 | 第103-105页 |
4.3.2 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与三价铁离子或三价镓离子的配合形式 | 第105-116页 |
4.3.3 对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铁载体特性的研究 | 第116-124页 |
4.3.4 东湖假单胞菌野生型与缺陷株在铁限制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124-126页 |
4.4 讨论 | 第126-129页 |
4.4.1 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与三价铁离子可形成复合物 | 第126-127页 |
4.4.2 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具有一定的铁载体特性 | 第127-128页 |
4.4.3 东湖假单胞菌利用pyoverdin与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应对不同的铁限制环境 | 第128-129页 |
4.5 小结 | 第129-13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131-133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9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