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引入高阶矩的银行系统风险动态测度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导论第15-28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2 系统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界定第19-23页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第23-25页
        1.3.1 研究目标第23-24页
        1.3.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 论文研究框架和创新发展第25-28页
        1.4.1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25-26页
        1.4.2 论文的创新发展第26-28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8-50页
    2.1 系统风险定义的研究第28-30页
    2.2 系统风险成因界定的研究第30-32页
    2.3 系统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第32-34页
    2.4 系统风险测度的研究第34-43页
        2.4.1 时间维度方法第34-37页
        2.4.2 跨域维度方法第37-40页
        2.4.3 双重维度方法第40-41页
        2.4.4 多重维度方法第41-43页
    2.5 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第43-48页
        2.5.1 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的研究第44-46页
        2.5.2 工具有效性的研究第46-48页
        2.5.3 相关制度安排的研究第48页
    2.6 过往研究简要评述第48-50页
第3章 高阶矩条件下的银行系统风险测度模型修正第50-74页
    3.1 银行系统风险与CCA模型的演变历程第50-54页
        3.1.1 传统的CCA模型第50-52页
        3.1.2 CCA模型与系统风险的演变第52-53页
        3.1.3 CCA模型测度系统风险的方法第53-54页
    3.2 银行数据背后蕴含着非正态的可靠证据第54-64页
        3.2.1 传统教科书中的正态性假设及特征第54-55页
        3.2.2 银行A股的样本数据第55-57页
        3.2.3 上市银行资产价格和对数资产价格的描述性统计与检验第57-64页
    3.3 基于高阶矩的银行系统风险测度模型修正第64-73页
        3.3.1 HCCA模型的高阶矩公式第64-67页
        3.3.2 HCCA模型的隐性资产波动率与隐性资产价值第67-68页
        3.3.3 HCCA模型的违约距离系列第68-71页
        3.3.4 HCCA模型的期望损失第71-73页
    3.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引入高阶矩的上市银行系统风险的实证研究第74-95页
    4.1 银行数据处理与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模型选择第74-76页
        4.1.1 银行数据的处理第74-75页
        4.1.2 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模型选择第75-76页
    4.2 中国上市银行系统风险测度的实证比较第76-94页
        4.2.1 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的测度第76-82页
        4.2.2 隐性资产的波动率σ_v和隐性资产价值V第82-89页
        4.2.3 平均违约距离与系统违约距离序列第89-93页
        4.2.4 期望损失第93-94页
    4.3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选择第95-103页
    5.1 完善宏观审慎预警机制第96-98页
    5.2 宏观审慎逆周期监管第98-99页
    5.3 存款保险制度与政府隐性担保政策第99页
    5.4 宏观审慎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协调发展第99-101页
    5.5 HCCA模型提示的政策建议第101-102页
    5.6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6章 结语与展望第103-109页
    6.1 全文主要结论第103-106页
    6.2 HCCA模型的适用性第106-107页
    6.3 研究前景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评价--基于经济脆弱性与危机的视角
下一篇:中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金融包容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