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4页 |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2.1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2.1.1 固定汇率制VS浮动汇率制 | 第19-20页 |
2.1.2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内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 第20-21页 |
2.1.3 基于均衡理论的汇率制度选择 | 第21-22页 |
2.2 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选择与经济脆弱性和危机的研究 | 第22-25页 |
2.2.1 中间制度消失论的相关争论 | 第22-24页 |
2.2.2 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评价 | 第24-25页 |
2.3 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研究 | 第25-30页 |
2.4 现有研究评价及本文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3 主要内容及研究创新 | 第31-34页 |
3.1 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3.2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32-34页 |
3.2.1 研究创新 | 第32-33页 |
3.2.2 研究不足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新兴市场国家的界定及特征 | 第34-43页 |
1 新兴市场国家的界定 | 第34-39页 |
1.1 概念解释 | 第34-35页 |
1.2 界定方法 | 第35-39页 |
1.2.1 现有界定方法 | 第35-38页 |
1.2.2 界定方法评价及本文界定 | 第38-39页 |
2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特征 | 第39-42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 | 第43-64页 |
1 汇率制度分类方法 | 第43-54页 |
1.1 法定汇率制度分类 | 第43-44页 |
1.2 法定-事实结合汇率制度分类 | 第44-50页 |
1.2.1 IMF事实分类 | 第44-48页 |
1.2.2 RR自然分类 | 第48-49页 |
1.2.3 其他法定-事实分类方法 | 第49-50页 |
1.3 纯事实汇率制度分类 | 第50-51页 |
1.4 分类方法选取 | 第51-54页 |
1.4.1 分类方法评价 | 第51-52页 |
1.4.2 本文分类方法 | 第52-54页 |
2 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 | 第54-62页 |
2.1 广义新兴市场汇率制度选择趋势 | 第54-56页 |
2.2 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选择 | 第56-58页 |
2.3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历史演变 | 第58-62页 |
2.3.1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 第59页 |
2.3.2 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 第59-62页 |
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汇率制度对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 第64-97页 |
1 经济脆弱性衡量 | 第64-71页 |
1.1 脆弱性来源 | 第64-68页 |
1.1.1 盯住汇率制下产生的经济脆弱性 | 第64-65页 |
1.1.2 中间汇率制下产生的经济脆弱性 | 第65-67页 |
1.1.3 浮动汇率制下产生的经济脆弱性 | 第67-68页 |
1.2 经济脆弱性衡量指标及回归模型 | 第68-71页 |
1.2.1 汇率制度的直接影响 | 第68-69页 |
1.2.2 不同汇率制度下的比较 | 第69-71页 |
2 金融脆弱性 | 第71-78页 |
2.1 数据选取 | 第71-73页 |
2.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2.2.1 汇率制度对信贷扩张的影响 | 第73-75页 |
2.2.2 汇率制度对银行外国负债的影响 | 第75-76页 |
2.2.3 汇率制度对银行外币贷款的影响 | 第76-78页 |
3 宏观基本面脆弱性 | 第78-86页 |
3.1 数据选取 | 第78-80页 |
3.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80-86页 |
3.2.1 汇率制度对经济失衡的影响 | 第80-83页 |
3.2.2 汇率制度对实际汇率偏离的影响 | 第83-84页 |
3.3.3 不同汇率制度下的价格调整 | 第84-86页 |
4 稳健性检验 | 第86-89页 |
4.1 内生性问题 | 第86-88页 |
4.2 其他汇率制度分类方法 | 第88页 |
4.3 其他新兴市场划分方法 | 第88-89页 |
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附表 | 第90-97页 |
第五章 汇率制度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影响 | 第97-126页 |
1 经济危机定义 | 第97-107页 |
1.1 危机分类以及来源 | 第97-106页 |
1.1.1 金融危机模型 | 第97-101页 |
1.1.2 经济危机模型 | 第101-105页 |
1.1.3 危机含义界定 | 第105-106页 |
1.2 回归模型 | 第106-107页 |
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107-114页 |
2.1 金融危机 | 第107-111页 |
2.1.1 汇率制度对银行危机倾向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2.1.2 汇率制度对货币危机倾向性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2.1.3 汇率制度对主权债务危机倾向性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2.2 综合经济危机 | 第111-114页 |
2.2.1 汇率制度对经济增长危机倾向性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2.2.2 汇率制度对综合危机倾向性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3 稳健性检验 | 第114-116页 |
3.1 内生性问题 | 第114-115页 |
3.2 其他汇率制度分类方法 | 第115-116页 |
3.3 其他新兴市场划分方法 | 第11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附表 | 第118-126页 |
第六章 向最优汇率制度“安全”转换 | 第126-134页 |
1 退出盯住的风险 | 第126-129页 |
1.1 相关研究 | 第126-127页 |
1.2 数据事实 | 第127-129页 |
2 退出盯住的时机 | 第129-133页 |
2.1 案例分析 | 第129-130页 |
2.1.1 成功经验——波兰 | 第129页 |
2.1.2 失败教训——泰国与阿根廷 | 第129-130页 |
2.2 退出时机分析 | 第130-133页 |
2.2.1 安全退出VS不安全退出 | 第130-131页 |
2.2.2 安全退出盯住的内生决定 | 第131-133页 |
3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 第134-137页 |
1 结论 | 第134-135页 |
2 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考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2页 |
附录 | 第152-171页 |
附录A 国家数据补充说明 | 第152-154页 |
附录B Stata回归程式及结果补充说明 | 第154-171页 |
B.1 Stata回归运算命令 | 第154页 |
B.2 汇率制度对危机倾向性的影响——Logit回归结果 | 第154-168页 |
B.3 汇率制度转换相关讨论——Logit回归结果 | 第168-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