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古生物学论文--古动物学论文

15万年以来西菲律宾海区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第11页
   ·西太平洋古海洋学研究进展第11-13页
   ·表层大洋碳库变动对大气CO_2变化的响应第13-15页
   ·古海洋学常用浮游有孔虫的现代过程研究第15-20页
第二章 南海和西菲律宾海区域地质和海洋环境第20-25页
   ·区域地质构造第20-22页
   ·区域水文概况第22-25页
第三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第25-38页
   ·研究材料第25-32页
   ·研究方法第32-36页
   ·年代框架第36-38页
第四章 浮游有孔虫标准化壳体重量测试方法及在西太平洋的应用第38-46页
   ·引言第38-39页
   ·标准化壳体重量与传统壳体重量方法的对比第39-43页
   ·MD06-3052岩心G. ruber标准化壳体重量及与大气CO_2浓度变化对比第43-44页
   ·标准化壳体重量对西太平洋表层海水[CO_3~(2-)]浓度的指示作用第44-45页
   ·标准化壳体重量的影响因素第45页
   ·结论第45-46页
第五章 15万年以来西菲律宾海区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第46-66页
   ·引言第46-48页
   ·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测定种属选择第48-50页
   ·MD06-3052孔15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标准化壳体重量变化特征第50-53页
   ·15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G. ruber标准化壳体重量对大气CO_2变化的响应第53-57页
   ·15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P. obliquiloculata指示的次表层水体[CO_3~(2-)]变化第57-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现代浮游有孔虫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第66-83页
   ·引言第66-67页
   ·浮游有孔虫种群结构第67-77页
   ·优势种属相对丰度及分布特征第77-81页
   ·小结第81-83页
第七章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105页
作者简介第105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夏眠期间基因表达模式及DNA甲基化基础特征研究
下一篇:水母暴发后的消亡对海水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