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暴发后的消亡对海水环境的影响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4页 |
·水母暴发与海洋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 第19-32页 |
·水母暴发概况 | 第19-20页 |
·水母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0-23页 |
·水母暴发的可能影响因素 | 第23-32页 |
·水母消亡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2-39页 |
·水母消亡概况 | 第32-34页 |
·水母消亡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第34-38页 |
·水母消亡对海洋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中国近海水母暴发/消亡研究现状 | 第39-42页 |
·沙海蜇 | 第40页 |
·霞水母 | 第40-41页 |
·海月水母 | 第41-42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第二章 水母消亡的研究方法 | 第44-49页 |
·水母消亡对海水环境影响的模拟 | 第44-45页 |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样品采集 | 第44-45页 |
·水母消亡对生源要素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45-46页 |
·实验设计 | 第45页 |
·样品采集 | 第45-46页 |
·外海调查 | 第46-47页 |
·采样区域环境特征 | 第46页 |
·样品采集 | 第46-47页 |
·样品分析 | 第47-49页 |
·碳、氮、磷测定 | 第47-48页 |
·氨基酸与脂肪酸测定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水母消亡对海水环境及氮、磷循环的影响 | 第49-66页 |
·水母暴发后的消亡现象 | 第49页 |
·水母消亡期间水质的变化 | 第49-52页 |
·水体p H | 第49-51页 |
·水体溶解氧 | 第51-52页 |
·水母消亡对水体中氮、磷循环的影响 | 第52-63页 |
·水体中总氮、总磷的变化 | 第52-53页 |
·水体中颗粒态氮、磷的变化 | 第53-56页 |
·水体中溶解态氮、磷的变化 | 第56-59页 |
·水母消亡时氮、磷的形态组成与比例 | 第59-63页 |
·水母消亡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 第63-66页 |
第四章 水母消亡对生源要素释放机制初探 | 第66-92页 |
·水母消亡时水体环境的变化 | 第66-67页 |
·沙海蜇消亡时水体的直观现象 | 第66页 |
·沙海蜇消亡时水体的p H | 第66-67页 |
·水母消亡对水体中碳、氮、磷的释放与补充 | 第67-77页 |
·沙海蜇消亡时颗粒态碳、氮、磷的释放 | 第67-71页 |
·沙海蜇消亡时溶解态碳、氮、磷的释放 | 第71-75页 |
·沙海蜇消亡时C/N比与N/P比的变化 | 第75-77页 |
·水母消亡时氨基酸的释放特征 | 第77-82页 |
·氨基酸的组成 | 第77-79页 |
·氨基酸的动态变化 | 第79-82页 |
·水母消亡时脂肪酸的释放特征 | 第82-89页 |
·脂肪酸的组成 | 第82-85页 |
·脂肪酸的动态变化 | 第85-89页 |
·水母消亡时氨基酸、脂肪酸与碳、氮的耦合关系 | 第89-92页 |
第五章 黄东海颗粒态的氮、磷及其与水母的耦合关系 | 第92-128页 |
·研究区水文特征 | 第92-96页 |
·颗粒态的氮、磷 | 第96-122页 |
·颗粒态氮、磷的组成与比例 | 第96-98页 |
·颗粒态氮、磷的水平分布 | 第98-116页 |
·颗粒态氮、磷的断面分布 | 第116-122页 |
·颗粒态氮、磷分布与水母的耦合关系解析 | 第122-128页 |
·黄东海中颗粒态氮、磷的来源 | 第122-125页 |
·颗粒态氮、磷对水母暴发不同阶段的响应 | 第125-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8-134页 |
·主要结论 | 第128-132页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页 |
论文发表与完成情况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