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荆芥生长的影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7页
 摘要第11页
 Abstract第11页
 1 光与光受体第11-13页
   ·光敏色素第12页
   ·隐花色素第12-13页
   ·向光素第13页
   ·UV-B受体第13页
 2 光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第13-18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植物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第13-15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第15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植物糖类的影响第15-16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第16-17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植物叶片品质的影响第17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植物有效成分的影响第17-18页
 3 LED的特征及其应用于植物培养的前景与展望第18页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参考文献第19-27页
第二章 不同光谱对荆芥生长的影响第27-43页
 摘要第27页
 Abstract第27-2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8-31页
   ·材料第28-29页
   ·光处理第29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9-31页
 2 数据整理与分析第31页
 3 结果第31-38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形态的影响第31-32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生物量的影响第32-33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第34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叶片糖类的影响第34-35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含水量的影响第35-36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Vc)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小结第37-38页
 4 讨论第38-40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第38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8-39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光合参数的影响第39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糖类的影响第39页
   ·不同光谱对荆芥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的影响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第三章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生长的影响第43-59页
 摘要第43页
 Abstract第43-4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4-46页
   ·材料第44-45页
   ·光处理第45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5-46页
 2 数据整理与分析第46-47页
 3 结果第47-52页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形态的影响第47-48页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生物量的影响第48页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叶片品质的影响第49-51页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有效成分的影响第51-52页
   ·小结第52页
 4 讨论第52-54页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第52-53页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53页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叶片品质的影响第53-54页
   ·不同比例红蓝光谱对荆芥有效成分的影响第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第四章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生长的影响第59-71页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59-60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0-61页
   ·材料第60页
   ·光处理第60-61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1页
 2 数据整理与分析第61-62页
 3 结果第62-67页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形态的影响第62-63页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生物量的影响第63-64页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64页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叶片品质的影响第64-66页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有效成分的影响第66-67页
   ·小结第67页
 4 讨论第67-69页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第67-68页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68页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品质的影响第68页
   ·不同光密度对荆芥有效成分的影响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五章 全文讨论第71-79页
 1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71-74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荆芥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第71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荆芥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71-72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荆芥光合速率和糖类含量的影响第72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荆芥品质的影响第72-73页
   ·不同光谱能量分布对荆芥有效成分的影响第73-74页
 2 LED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第74页
 3 今后的研究设想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79-81页
创新点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鼠TET3蛋白入核信号的鉴定及其出核机制初探
下一篇: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