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概念与理论阐释 | 第21-29页 |
| ·社会性别平等理论 | 第21-24页 |
| ·社会性别与性别平等的基本内涵 | 第21-23页 |
| ·社会性别平等理论的阐释 | 第23-24页 |
|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 第24-26页 |
|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 | 第24-25页 |
|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成果 | 第25-26页 |
| ·公共政策及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 ·公共政策的内涵 | 第26-28页 |
| ·公共政策对社会性别平等的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我国推进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9-39页 |
| ·我国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 | 第29-30页 |
| ·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之前 | 第30-31页 |
| ·十八大之后 | 第31页 |
| ·我国保障性别平等的现行公共政策体系 | 第31-36页 |
| ·国策保障 | 第31-33页 |
| ·一般政策保障 | 第33-36页 |
|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性别平等问题 | 第36-39页 |
| ·当前社会性别平等问题出现新的趋势 | 第36-37页 |
| ·辩证地认识我国当前的性别平等问题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在推进性别平等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 第39-49页 |
| ·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在推进性别平等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4页 |
| ·政治生活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 第39-40页 |
| ·就业领域女性平等就业权的实现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 第40-41页 |
| ·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 第41-42页 |
| ·家庭生活中女性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与压迫 | 第42-44页 |
| ·公共政策在推进性别平等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4-49页 |
| ·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性别意识 | 第44-45页 |
| ·公共政策的执行忽视性别因素 | 第45-46页 |
| ·公共政策的监督评价体系缺乏性别指标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发达国家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经验借鉴 | 第49-53页 |
| ·发达国家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实践 | 第49-50页 |
| ·美国推动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实践情况 | 第49页 |
| ·日本推动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实践情况 | 第49-50页 |
| ·发达国家推进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实施评述 | 第50-51页 |
| ·国外性别平等公共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3页 |
| ·充分尊重女性 | 第51页 |
| ·保障女性的参政权 | 第51-52页 |
| ·维护女性的就业权利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完善我国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路径 | 第53-63页 |
| ·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完善我国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体系 | 第53-55页 |
| ·我国的公共政策必须要以保障权利平等为价值追求 | 第53-54页 |
| ·不断丰富推进性别平等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 | 第54-55页 |
| ·调整社会现有的性别平等政策 | 第55-58页 |
| ·改进女性参政、就业、教育等各项政策 | 第55-56页 |
|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性别政策 | 第56-58页 |
| ·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 第58-60页 |
| ·明确政府在促进妇女发展方面的责任 | 第58页 |
| ·建立地方基层性别平等机制 | 第58-59页 |
| ·增强公共政策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度 | 第59-60页 |
| ·营造积极的社会性别平等文化氛围 | 第60-63页 |
| ·宣传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 | 第60页 |
| ·改变偏远落后地区的性别歧视观念 | 第60-61页 |
| ·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辅助性别平等社会文化的构建 | 第61-63页 |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