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我国现行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缺陷及成因 | 第13-19页 |
(一)我国现行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缺陷 | 第13-16页 |
1.劳方代表的主体人格不完善导致协商机制失效 | 第13-14页 |
2.集体争议行为无正当性的判断标准 | 第14页 |
3.调解机构不中立致使调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 第14-15页 |
4.仲裁机制被弱化 | 第15页 |
5.集体争议代表人诉讼制度难以运行 | 第15-16页 |
(二)我国现行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缺陷存在的原因 | 第16-19页 |
1.相关立法不完善 | 第16页 |
2.集体劳动争议的界定不准确且分类不合理 | 第16-17页 |
3.政府主导处理过程政治化 | 第17-18页 |
4.劳方主体分离 | 第18-19页 |
二、域外代表性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 第19-24页 |
(一)美日英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 | 第19-21页 |
1.美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19页 |
2.日本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19-20页 |
3.英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第20-21页 |
(二)美日英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可能启示 | 第21-24页 |
1.区分权利型集体劳动争议和利益型集体劳动争议 | 第21-22页 |
2.构建集体争议的服务——解决——修复体系 | 第22页 |
3.坚持“劳资自治”的基本原则 | 第22-23页 |
4.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 第23-24页 |
三、完善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 第24-32页 |
(一)集体劳动争议分类处理 | 第24-25页 |
1.权利型集体劳动争议 | 第24页 |
2.利益型集体劳动争议 | 第24-25页 |
(二)规制集体争议行为 | 第25-27页 |
1.集体争议权立法 | 第26页 |
2.建立集体争议行为表达机制 | 第26-27页 |
(三)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 第27-29页 |
1.政府在争议的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 | 第27-28页 |
2.构建第三方机构 | 第28-29页 |
(四)完善集体协商制度 | 第29-32页 |
1.完善劳方的主体人格 | 第29-30页 |
2.明确争议双方的法定义务和相关责任 | 第30-31页 |
3.细化集体协商程序并设计多层次的集体协商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