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 行政调解的属性及功能 | 第12-22页 |
(一)行政调解的内涵及性质 | 第12-16页 |
1 行政调解的内涵 | 第12-13页 |
2 行政调解的性质 | 第13-16页 |
(二)行政调解与相关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 | 第16-18页 |
1 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 | 第16-17页 |
2 行政调解与诉讼 | 第17-18页 |
(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行政调解的功能 | 第18-22页 |
1 行政调解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19-20页 |
2 行政调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 | 第20页 |
3 行政调解有利于弥补诉讼不足 缓解诉讼压力 | 第20-21页 |
4 行政调解有助于纠纷的有效解决 | 第21-22页 |
二 我国现行行政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22-26页 |
(一)行政调解立法主体缺乏统一规范授权 | 第22-23页 |
(二)行政调解适用范围相对狭窄 | 第23-24页 |
(三)行政调解的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制度规范 | 第24页 |
(四)行政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不明晰 | 第24-26页 |
三 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26-33页 |
(一)统一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立法 | 第26-27页 |
(二)确立行政调解制度基本原则 | 第27-29页 |
1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 第27页 |
2 一级调解原则 | 第27-28页 |
3 合法合理原则 | 第28页 |
4 回避原则 | 第28-29页 |
5 不公开调解原则 | 第29页 |
(三)规范设置行政调解机构 | 第29-30页 |
(四)扩大行政调解案件范围 | 第30页 |
(五)规范行政调解程序 | 第30-31页 |
1 行政告知制度 | 第30页 |
2 禁止单方面接触制度 | 第30-31页 |
3 时效制度 | 第31页 |
(六)明确行政调解协议效力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