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绪论 | 第17-43页 |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7-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7-19页 |
·选题目的 | 第19-20页 |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文献综述 | 第21-3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4页 |
·研究现状 | 第24-36页 |
·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第36-37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7-40页 |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技术路线 | 第40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40-43页 |
2. 基础理论 | 第43-65页 |
·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43-45页 |
·发展极和增长点理论 | 第43页 |
·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 | 第43-44页 |
·点轴式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44页 |
·网状交织发展理论 | 第44-45页 |
·战略管理理论 | 第45-47页 |
·SWOT分析 | 第45-46页 |
·定量化SWOT分析 | 第46-47页 |
·系统工程学理论 | 第47-60页 |
·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48-49页 |
·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49-55页 |
·系统结构化模型理论与方法 | 第55-57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 第57-58页 |
·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 | 第58-60页 |
·统计学理论 | 第60-62页 |
·相关与回归分析 | 第61-62页 |
·列联分析 | 第62页 |
·其它理论和方法 | 第62-65页 |
·C-D模型 | 第62-63页 |
·模糊聚类分析 | 第63-64页 |
·资源诅咒分析 | 第64-65页 |
3. 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分析 | 第65-76页 |
·青海省简介 | 第65-70页 |
·青海历史与区位 | 第65页 |
·主要资源状况 | 第65-69页 |
·青海省辖区区划 | 第69-70页 |
·经济发展及其与全国水平的对比分析 | 第70-73页 |
·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4. 青海省经济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 | 第76-98页 |
·青海省经济系统结构化模型综合分析 | 第76-78页 |
·主要原因要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第78-90页 |
·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 | 第78-82页 |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 | 第82-84页 |
·水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 第84-85页 |
·投资与经济发展 | 第85-88页 |
·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 第88-90页 |
·主要结果要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第90-93页 |
·人口与经济发展 | 第90-91页 |
·旅游资源与经济发展 | 第91-93页 |
·财政收支与经济发展 | 第93页 |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 青海省经济发展评价与聚类分析 | 第98-132页 |
·青海省相对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 第98-107页 |
·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98-100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100-104页 |
·经济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 第104-107页 |
·青海省相对全国水平的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107-110页 |
·基于传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评价 | 第107-108页 |
·基于TOPSIS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 第108-110页 |
·青海省相对于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 第110-113页 |
·指标的同趋化 | 第110-111页 |
·熵和熵权的计算 | 第111-112页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112-113页 |
·青海省8个地区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 第113-120页 |
·青海省8个地区三次产业发展列联分析 | 第113-115页 |
·青海省8个地区模糊聚类分析 | 第115-119页 |
·青海省8个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 第119-120页 |
·青海省矿产资源系统聚类分析 | 第120-130页 |
·青海省矿产资源按矿种的聚类分析 | 第121-127页 |
·9 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聚类分析 | 第127-128页 |
·青海省矿产资源按地区的聚类分析 | 第128-130页 |
·2012年青海省资源诅咒分析 | 第130-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6. 青海省资源与经济发展预测 | 第132-150页 |
·基于ISM和SD的青海省人口增长预测 | 第132-141页 |
·基于人口增长的ISM模型 | 第132-134页 |
·基于SD的青海省人口增长模型 | 第134-136页 |
·SD模型的附加方程式 | 第136-140页 |
·SD模型人口预测结果 | 第140-141页 |
·经济发展总量与结构预测 | 第141-147页 |
·青海省经济发展总量和平均水平预测 | 第141-145页 |
·青海省经济三次产业结构预测 | 第145-147页 |
·矿业发展预测 | 第147-149页 |
·5 种主要资源预测 | 第147-148页 |
·原油产量预测 | 第148-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7. 青海省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 第150-169页 |
·SWOT要素分析 | 第150-165页 |
·优势分析 | 第150-154页 |
·劣势分析 | 第154-158页 |
·机会分析 | 第158-163页 |
·威胁分析 | 第163-165页 |
·定性为主的SWOT分析 | 第165-166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SWOT分析 | 第166-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8. 青海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 第169-183页 |
·战略指导思想的确定 | 第169-171页 |
·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 | 第171-174页 |
·战略阶段及战略重点 | 第174-175页 |
·战略措施建议 | 第175-183页 |
·第一阶段的战略措施 | 第175-179页 |
·第二阶段的战略措施 | 第179-181页 |
·第三阶段的战略措施 | 第181-183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83-185页 |
·形成的主要结论 | 第183-184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84-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3页 |
个人简介 | 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