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演变及预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土地利用变化、全球变暖与碳排放 | 第11页 |
·学术界日益高涨的研究趋势 | 第11-12页 |
·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影响研究 | 第13-14页 |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 第14-15页 |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6页 |
·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 第16-17页 |
·碳减排对策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3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23-37页 |
·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6页 |
·GIS分析法 | 第29页 |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估算法 | 第29-34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方法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3 资源环境与土地利用变化 | 第37-75页 |
·研究区资源环境 | 第37-41页 |
·自然资源与环境 | 第38-40页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第40-41页 |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 第41-42页 |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42-46页 |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 | 第42-43页 |
·土地利用转化分析 | 第43-46页 |
·土地利用水平空间变化 | 第46-52页 |
·土地利用水平分布 | 第46-50页 |
·土地利用重心转移 | 第50-52页 |
·土地利用垂直空间变化 | 第52-74页 |
·不同坡度土地利用变化 | 第52-58页 |
·不同海拔土地利用变化 | 第58-65页 |
·不同坡向土地利用变化 | 第65-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4 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与时空演变 | 第75-122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 | 第75-83页 |
·土地利用碳蓄积 | 第75-77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 | 第77-83页 |
·土地利用净碳排放 | 第83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时间变化 | 第83-90页 |
·土地利用碳蓄积变化 | 第83-85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 | 第85-86页 |
·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变化 | 第86-87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变化 | 第87-90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水平空间变化 | 第90-105页 |
·土地利用碳蓄积水平空间变化 | 第90-94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水平空间变化 | 第94-96页 |
·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水平空间变化 | 第96-98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水平空间变化 | 第98-105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垂直空间变化 | 第105-120页 |
·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 | 第105-108页 |
·不同海拔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 | 第108-111页 |
·不同坡向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 | 第111-116页 |
·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垂直变化 | 第116-120页 |
·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性分析 | 第120-121页 |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关联性分析 | 第120页 |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性分析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5 土地利用碳排放情景预测 | 第122-143页 |
·自然发展情景 | 第122-127页 |
·初始概率的确定 | 第122-123页 |
·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检验 | 第123-124页 |
·2020 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预测 | 第124-125页 |
·自然发展情景下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 | 第125-127页 |
·规划发展情景 | 第127-129页 |
·规划发展目标 | 第127页 |
·规划发展碳蓄积 | 第127-128页 |
·规划发展碳排放 | 第128页 |
·规划发展净碳排放 | 第128-129页 |
·低碳土地利用优化 | 第129-142页 |
·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 第129-135页 |
·低碳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布局 | 第135-138页 |
·低碳土地利用对策研究 | 第138-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7页 |
·研究结论 | 第143-145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45-146页 |
·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研究不足 | 第146页 |
·研究展望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5页 |
附录 | 第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