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粮食安全与饲料需求 | 第11-13页 |
·环境形势 | 第13-1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进展 | 第18-31页 |
·豆禾混播系统中的氮素循环 | 第18-19页 |
·豆禾混播草地的固氮作用 | 第19-24页 |
·豆禾之间氮素转移 | 第24-26页 |
·豆禾混播草地中的促进作用 | 第26-27页 |
·豆禾混播草地中的竞争作用 | 第27-29页 |
·施氮肥与紫花苜蓿产量的关系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氮肥对单播和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 第31-48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指标测定与方法 | 第32-33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施氮肥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第33-38页 |
·牧草前期生长的动态变化 | 第33-34页 |
·单株地上生物量 | 第34-35页 |
·总的地上生物量 | 第35-38页 |
·氮肥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单株地下生物量 | 第38-39页 |
·总的地下生物量 | 第39-40页 |
·施氮肥对分蘖数(分枝数)的影响 | 第40-43页 |
·施氮肥对牧草SPAD值的影响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8页 |
·施氮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豆禾混播效应的机理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竞争与共存研究 | 第48-62页 |
·引言 | 第48-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实验设计 | 第50页 |
·指标测定与方法 | 第50-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地上相对生物量 | 第52页 |
·地下相对生物量 | 第52-53页 |
·相对密度(RD) | 第53-55页 |
·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竞争力比较 | 第55-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第五章 单播和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氮素利用研究 | 第62-77页 |
·引言 | 第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实验设计 | 第62-63页 |
·数据计算公式 | 第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3页 |
·植物含氮量 | 第63-65页 |
·紫花苜蓿的氮素固定 | 第65-67页 |
·牧草体内氮素来源与比例 | 第67-70页 |
·氮素平衡评价 | 第70-72页 |
·含磷量和吸磷量 | 第72-73页 |
·含钾量和吸钾量 | 第73页 |
·讨论 | 第73-75页 |
·全文讨论 | 第75-7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7-79页 |
·全文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研究创新 | 第78页 |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个人简介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