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图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相关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 第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主要工作 | 第19页 |
·写作创新点 | 第19-20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的概念透析 | 第21-28页 |
·影子银行的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21-22页 |
·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 第22-23页 |
·影子银行的特征 | 第23-24页 |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 第24-28页 |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联系 | 第25页 |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 第25-26页 |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现行体系 | 第28-38页 |
·我国三会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 | 第28-32页 |
·银行理财类 | 第28-29页 |
·信托理财类 | 第29页 |
·证券理财类 | 第29-30页 |
·基金理财类 | 第30页 |
·保险理财类 | 第30-31页 |
·金融公司类 | 第31-32页 |
·我国政府和其他部门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 | 第32-35页 |
·典当公司 | 第32-33页 |
·融资性担保公司 | 第33页 |
·融资租赁公司 | 第33-34页 |
·私募股权公司 | 第34页 |
·小额贷款公司 | 第34页 |
·金融资产交易所 | 第34-35页 |
·我国当前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机构和新型的影子银行业务 | 第35-38页 |
·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机构 | 第35-36页 |
·新型的影子银行业务 | 第36-38页 |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 VAR 模型实证分析 | 第38-46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38-40页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实证分析 | 第40-44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40-41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1页 |
·模型定阶 | 第41-42页 |
·VAR 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 第42-43页 |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3页 |
·方差分解分析 | 第43-4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44-46页 |
第5章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监管建议 | 第46-55页 |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总体监管建议 | 第46-47页 |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思路 | 第46页 |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目标 | 第46-47页 |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范围 | 第47页 |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原则 | 第47页 |
·对我国具体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建议 | 第47-55页 |
·对我国三会监管下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建议 | 第47-49页 |
·对我国政府和其他部门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建议 | 第49-50页 |
·对我国当前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建议 | 第50-51页 |
·对我国新型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建议 | 第51-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1 结论 | 第55页 |
2 展望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