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消落带植被及植物群落动态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5-32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5-27页 |
·固定监测样地自然概况 | 第25页 |
·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监测样地的自然概况 | 第25-26页 |
·三峡水库水位变化概况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消落带植被时空动态研究调查方法 | 第27-28页 |
·消落带土壤化学性质时空动态调查方法 | 第28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 | 第28-29页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重要值计算 | 第30页 |
·α多样性指数测度 | 第30-31页 |
·β多样性测度 | 第31页 |
·土壤侵蚀模数 | 第31页 |
·植物生活型划分 | 第3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消落带植被的时间动态变化 | 第32-52页 |
·消落带植物的“消长”动态 | 第32-43页 |
·消落带优势植物及变化 | 第43-45页 |
·消落带植物生活型组成及变化 | 第45-46页 |
·消落带物种多样性及变化 | 第46-4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8-52页 |
·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与消落带水陆生境变化 | 第48-49页 |
·不同海拔区段物种多样性的时间变化分析 | 第49-50页 |
·不同海拔区段植物生活型的时间变化分析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消落带植被的空间动态变化 | 第52-61页 |
·消落带植被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 第52-54页 |
·不同海拔区段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 第52-53页 |
·不同样地间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 第53-54页 |
·不同样地和不同海拔区段植物生活型变化 | 第54页 |
·不同样地和不同海拔区段优势植物组成 | 第54-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61页 |
·消落带优势植物组成在海拔梯度及样地间的差异 | 第58页 |
·消落带植物生活型与高程差异 | 第58-59页 |
·消落带植被物种多样性 | 第59-60页 |
·消落带不同海拔高程的适生物种及其适应特征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时空动态 | 第61-70页 |
·不同测定年份同一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随淹水周期的变化 | 第61-63页 |
·不同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的比较 | 第63-65页 |
·不同样地间的土壤物理性质的比较 | 第65-68页 |
·消落带土壤密度、持水量和孔隙度的相关关系 | 第6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消落带土壤氮磷钾、pH 值和有机质时空动态变化 | 第70-82页 |
·不同测定年份同一土层土壤氮磷钾 PH 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第70-73页 |
·同一测定年份不同土层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变化 | 第73页 |
·不同监测样地同一测定年份和同一土层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第73-78页 |
·消落带土壤氮磷钾、PH 值和有机质的相关关系 | 第7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8-82页 |
·消落带土壤氮、磷、钾、pH 值和有机质含量的时间变化 | 第78-80页 |
·消落带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在不同土层的分布 | 第80页 |
·消落带土壤氮磷钾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 第80-82页 |
第七章 消落带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时空动态变化 | 第82-91页 |
·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82-83页 |
·不同测定年份同一土层重金属含量的比较 | 第83-85页 |
·同一测定年份不同土层重金属含量的比较 | 第85页 |
·不同监测样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比较 | 第85-88页 |
·土壤重金属元素间及其与土壤 PH 值的相关性 | 第88-8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9-91页 |
·土壤重金属的时间变化 | 第89页 |
·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化 | 第89-90页 |
·土壤重金属元素间及其与土壤 pH 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90-91页 |
第八章 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状的变化 | 第91-114页 |
·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状况及变化 | 第91-93页 |
·同一调查时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变化 | 第91-92页 |
·不同调查时间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变化 | 第92-93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第93-97页 |
·同一调查时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第94-95页 |
·不同调查时间同一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第95-96页 |
·土壤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96-97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 第97-102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同一调查时间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 | 第98-100页 |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调查时间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 | 第100-101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2-114页 |
·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变化 | 第102-104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07-11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