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三峡库区消落带两种植物对淹水环境适应性的模拟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4页
   ·引言第18-20页
     ·研究背景第18-1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2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31页
     ·水淹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第22-23页
     ·水淹对植物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第23-24页
     ·水淹对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24-25页
     ·水淹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25-27页
     ·水淹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27-29页
     ·研究评述第29-31页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研究目标第3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33-34页
第二章 夏季淹水对三峡库区消落带香附子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第34-48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8页
     ·实验材料与地点第34-35页
     ·实验设计第35-36页
     ·生长指标测定第36-37页
     ·光合指标测定第37页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第37页
     ·统计分析第37-38页
   ·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生长指标的变化第38-39页
     ·光合指标的变化第39-41页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第41-43页
   ·讨论第43-46页
     ·淹水对香附子形态的影响第43-44页
     ·淹水对香附子光合指标的影响第44-45页
     ·淹水对香附子荧光参数的影响第45-46页
   ·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夏季淹水对三峡库区消落带香附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48-61页
   ·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实验材料与地点第49页
     ·试验设计第49页
     ·指标测定第49-50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0-51页
   ·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51页
     ·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第51-54页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第54-55页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第55-56页
   ·讨论第56-60页
     ·淹水对香附子光合色素的影响第56-57页
     ·淹水对香附子丙二醛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57-58页
     ·淹水对香附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58-59页
     ·淹水对香附子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第59-60页
   ·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秋冬季淹水对中华蚊母树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第61-74页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实验材料与地点第62页
     ·试验设计第62-63页
     ·指标测定第63-64页
     ·统计分析第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70页
     ·生长指标的变化第64-65页
     ·光合指标的变化第65-68页
     ·荧光参数的变化第68-70页
   ·讨论第70-73页
     ·淹水对中华蚊母树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第70-71页
     ·淹水对中华蚊母树光合特性的影响第71-72页
     ·淹水对中华蚊母树荧光特性的影响第72-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秋冬季淹水对中华蚊母树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第74-87页
   ·材料与方法第74-75页
     ·试验材料与地点第74-75页
     ·试验设计第75页
     ·指标测定第75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75页
   ·结果与分析第75-82页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75-76页
     ·丙二醛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第76-78页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第78-79页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第79-82页
   ·讨论第82-86页
     ·淹水对中华蚊母树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82页
     ·淹水对中华蚊母树丙二醛含量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82-84页
     ·淹水对中华蚊母树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84-85页
     ·淹水对中华蚊母树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第85-86页
   ·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90页
   ·结论第87-89页
     ·香附子适应夏季淹水的适应机制第87-88页
     ·中华蚊母树适应秋冬季水淹的适应机制第88-89页
   ·不足与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5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峡库区秭归—巫山段消落带植被和土壤性状时空动态研究
下一篇: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超积累型东南景天内参基因筛选与HSF基因家族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