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生态学研究--以南宁市扶壮学校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1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8-9页
  一、研究的必要性第8-9页
  二、研究的可行性第9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理论意义第10页
  二、实践意义第10页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学术回顾第10-18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第10-12页
  二、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第12-14页
  三、教育人类学研究回顾第14-18页
 第四节 理论视角及方法第18-21页
  一、生态学理论第18-20页
  二、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田野点背景介绍第21-28页
 第一节 万秀村概况第21-24页
  一、地理环境第21-22页
  二、历史沿革第22页
  三、经济、人口与教育第22-24页
 第二节 作为个案的南宁市扶壮学校第24-28页
  一、南宁市扶壮学校发展历史回眸第24-26页
  二、选择南宁市扶壮学校作为研究个案的缘由第26-28页
第三章 扶壮学校学生教育的自然生态环境第28-35页
 第一节 陌生环境中的惶恐与角色定位第28-30页
 第二节 城市中的“农村”——边缘化的社区环境第30-33页
  一、社区不良风气荡然,治安失缺第30-31页
  二、杂乱的社区设施第31-33页
 第三节 无奈选择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第33-35页
  一、教学设备简陋,师资薄弱第33-34页
  二、经费不足,政策失缺第34页
  三、成长中的扶壮学校第34-35页
第四章 扶壮学校学生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第35-58页
 第一节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经济环境第35-43页
  一、“租客家族”的生活第35-39页
  二、“自给自足”的学校经济第39-43页
 第二节 教育制度环境及社区的心声第43-49页
  一、制度上的边缘人第43-45页
  二、社区“主人”对教育政策的看法和态度第45-47页
  三、社区不同人群对公办学校的看法第47-49页
 第三节 农民工子女的文化教育资本第49-58页
  一、缺失文化水平的家庭与社区第49-51页
  二、农民工对孩子的期望第51-52页
  三、扶壮学校曾经的跋涉历程第52-54页
  四、扶壮学校的现状第54-58页
第五章 扶壮学校学生教育的规范生态环境第58-65页
 第一节 学校与社区的氛围第58-61页
  一、学校浓厚的孝亲尊师、感恩氛围第58-60页
  二、社会不良风气弥漫第60-61页
 第二节 学生的内在心理第61-65页
  一、隐性的消极学习心态第61-62页
  二、“孤岛化”的心理状态第62-65页
结论第65-68页
 一、受传统孝亲尊师文化的影响,学生从外在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心态第65-66页
 二、受社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教育资源因素不足的制约,学生学业成就普遍低于同地域公办学校的学生第66页
 三、社区、家长、学校对孩子学习的低关注度使学生内心流露出消极的学习心理第66-68页
附录1第68-70页
附录2第70-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后记第79-80页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东盟投资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运动干预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以梧州市竹湾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