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案例及其揭示的问题 | 第12-16页 |
一、 许某贪污受贿案及其揭示的问题 | 第12-13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12页 |
(二) 揭示的问题 | 第12-13页 |
二、 杨某等受贿案及其揭示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13页 |
(二) 揭示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三、 台湾地区羁押审查案及其揭示的问题 | 第14-16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14页 |
(二) 揭示的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的内涵及意义 | 第16-21页 |
一、 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一) 同体监督违背程序公正 | 第16页 |
(二) 对当事人权利保护的需要 | 第16-17页 |
(三) 批捕权配置给法院不符合我国现实 | 第17页 |
二、 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的内涵 | 第17-18页 |
(一) 适应中央司法改革的总体要求 | 第17-18页 |
(二) 具体体现 | 第18页 |
三、 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的意义 | 第18-21页 |
(一) 维护司法公正,实现程序正义 | 第18-19页 |
(二) 增加了犯罪嫌疑人的自我救济手段 | 第19页 |
(三) 提高检察机关的社会公信力 | 第19-20页 |
(四) 提高诉讼效率,节省诉讼成本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运行中的难题 | 第21-26页 |
一、 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到位 | 第21-23页 |
(一) 犯罪嫌疑人的辩解没机会表达 | 第21页 |
(二) 律师会见面临新问题 | 第21-22页 |
(三) 对犯罪嫌疑人主观“入罪”难以避免 | 第22页 |
(四) 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救济手段不具有可行性 | 第22-23页 |
二、 审查决定逮捕操作过程中的难题 | 第23-26页 |
(一) 逮捕必要性条件掌握不统一 | 第23页 |
(二) 侦查、批捕工作的办案期限不足 | 第23-24页 |
(三) 人民监督员监督的监督力度不够 | 第24页 |
(四) 办案成本无形中加大 | 第24页 |
(五) 滋生市级检察机关将侦查权违规下移 | 第24-25页 |
(六) 公诉监督受到影响 | 第25-26页 |
第四部分 改进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的具体构想 | 第26-31页 |
一、 赋予犯罪嫌疑人相应的救济权 | 第26-28页 |
(一) 将讯问犯罪嫌疑人确立为必经程序 | 第26-27页 |
(二) 明确律师介入审查逮捕环节 | 第27页 |
(三) 提升检察人员办案能力 | 第27-28页 |
二、 改进批准逮捕的操作过程 | 第28-31页 |
(一) 统一逮捕条件及证明标准 | 第28页 |
(二) 严格掌握拘留期限,避免超期羁押 | 第28页 |
(三) 规范人民监督员的监督程序 | 第28-29页 |
(四) 加大办案投入,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开发 | 第29页 |
(五) 夯实前期查办工作,提高案件来源准确性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