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中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比较研究--以多中心理论为分析工具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绪论第12-20页
 (一) 研究背景第12-13页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 研究目的第13页
  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4-18页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4-17页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7-18页
 (四)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 文献研究法第18页
  2. 比较归纳分析法第18页
  3. 实证分析法第18-19页
 (五) 本文创新之处及不足第19-20页
一、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20-25页
 (一) 基本概念第20-22页
  1. 城市社区第20页
  2.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第20-21页
  3.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第21页
  4.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第21-22页
  5.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第22页
 (二) 多中心理论的适切度与限度第22-25页
  1. 多中一心理论第22-24页
  2. 多中心理论的适切度与限度第24-25页
二、供给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第25-34页
 (一)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第25-30页
  1. 一元垄断阶段:“单位”的盛行第25-26页
  2. 三元合作共治阶段:街道办、居委会的复兴第26-27页
  3. 多元化发展阶段:社区的蓬勃发展第27-30页
 (二) 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第30-32页
  1. 官方部门第31页
  2. 半官方部门第31-32页
  3. 非政府社区组织第32页
 (三) 启示与小结第32-34页
三、供给绩效评估:从自主体到多主体评估第34-41页
 (一)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第34-36页
  1.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初期探索第34页
  2.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第34-35页
  3.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评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5-36页
 (二) 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第36-39页
  1. 绩效评估主体——多主体参与第36-37页
  2. 多维度评估、全方位比较第37-39页
 (三) 启示与小结第39-41页
  1. 政府评估、社区自我评估与民间机构评估相结合第39页
  2. 营造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的良好环境第39页
  3. 建立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科学合理的维度第39-40页
  4. 重视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的定期反馈第40-41页
四、比较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1-45页
 (一)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现存问题第41-43页
  1. 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不足第41-42页
  2. 政府部门在城市社区服务供给效率不高第42页
  3. 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中居民参与度不高第42-43页
 (二)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问题存在的原因第43-45页
  1. 经济与社会建设失衡第43页
  2. 政府角色定位较为模糊第43-44页
  3. 居民社区意识不强第44页
  4. 城市社区服务供给多元化主体的社会协同精神不足第44页
  5. 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中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第44-45页
五、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经验的可借鉴分析第45-47页
 (一) 公民文化普适下的居民参与第45-46页
  1. 对于政治的高度关注第45页
  2. 重视对于年轻公民的参与意识培养第45页
  3. 美国社会非营利组织和各类社区社团的参与第45-46页
 (二) 公私合作下的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第46-47页
六、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研究第47-50页
 (一) 建立多元化的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第47页
 (二) 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绩效评估体系第47-48页
 (三) 扩大社区参与力量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忠镕钢琴曲《托卡塔》中“鱼合八”的文化意蕴
下一篇:地方治理中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