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2. 比较归纳分析法 | 第18页 |
3. 实证分析法 | 第18-19页 |
(五) 本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9-20页 |
一、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1. 城市社区 | 第20页 |
2.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 第20-21页 |
3.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 | 第21页 |
4.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 第21-22页 |
5.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 | 第22页 |
(二) 多中心理论的适切度与限度 | 第22-25页 |
1. 多中一心理论 | 第22-24页 |
2. 多中心理论的适切度与限度 | 第24-25页 |
二、供给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演变 | 第25-34页 |
(一)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 第25-30页 |
1. 一元垄断阶段:“单位”的盛行 | 第25-26页 |
2. 三元合作共治阶段:街道办、居委会的复兴 | 第26-27页 |
3. 多元化发展阶段:社区的蓬勃发展 | 第27-30页 |
(二) 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 第30-32页 |
1. 官方部门 | 第31页 |
2. 半官方部门 | 第31-32页 |
3. 非政府社区组织 | 第32页 |
(三) 启示与小结 | 第32-34页 |
三、供给绩效评估:从自主体到多主体评估 | 第34-41页 |
(一)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 | 第34-36页 |
1.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初期探索 | 第34页 |
2.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的实践探索 | 第34-35页 |
3.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评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二) 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 | 第36-39页 |
1. 绩效评估主体——多主体参与 | 第36-37页 |
2. 多维度评估、全方位比较 | 第37-39页 |
(三) 启示与小结 | 第39-41页 |
1. 政府评估、社区自我评估与民间机构评估相结合 | 第39页 |
2. 营造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的良好环境 | 第39页 |
3. 建立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科学合理的维度 | 第39-40页 |
4. 重视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的定期反馈 | 第40-41页 |
四、比较视野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一)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现存问题 | 第41-43页 |
1. 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不足 | 第41-42页 |
2. 政府部门在城市社区服务供给效率不高 | 第42页 |
3. 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中居民参与度不高 | 第42-43页 |
(二)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供给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43-45页 |
1. 经济与社会建设失衡 | 第43页 |
2. 政府角色定位较为模糊 | 第43-44页 |
3. 居民社区意识不强 | 第44页 |
4. 城市社区服务供给多元化主体的社会协同精神不足 | 第44页 |
5. 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中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44-45页 |
五、美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经验的可借鉴分析 | 第45-47页 |
(一) 公民文化普适下的居民参与 | 第45-46页 |
1. 对于政治的高度关注 | 第45页 |
2. 重视对于年轻公民的参与意识培养 | 第45页 |
3. 美国社会非营利组织和各类社区社团的参与 | 第45-46页 |
(二) 公私合作下的城市社区服务供给 | 第46-47页 |
六、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研究 | 第47-50页 |
(一) 建立多元化的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 | 第47页 |
(二) 完善城市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绩效评估体系 | 第47-48页 |
(三) 扩大社区参与力量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